吳三桂悲劇: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如何走入死胡同

2016-08-13 15:49:26

  公元1644年3月19日的凌晨,明帝國走到瞭油枯燈滅的最後時刻。此時的大明皇宮裡一片死寂,饑餓憤怒的農民軍已經相繼攻陷瞭外城,沖天的火光將紫禁城映照得更加金碧輝煌。崇禎皇帝聽著宮外傳來隱約的廝殺聲,在火光的映照下踉踉蹌蹌地走到瞭煤山,結束瞭自己三十四歲的生命,也結束啊瞭一個延綿276年的龐大帝國。

  就在崇禎懷著絕望的眼神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平西伯遼東總兵吳三桂正親率關寧鐵騎星夜奔馳,準備進京勤王。當吳三桂的大軍到達河北豐潤的時候,崇禎帝身死國滅的消息便已傳開,李自成和他的百萬大軍已經攻入瞭明帝國的首都,成為這個皇城新的主人。

  聞此消息,吳三桂趕緊調轉馬頭,回防山海關。跟隨吳三桂後腳跟到達山海關的,還有李自成的四萬兩白銀和父親吳襄的勸降信。此時的吳三桂已經是無國可依、無傢可歸,大明朝已經亡瞭,皇帝已經死瞭,包括自己在北京城裡的傢人也已成為李自成大順政權下的臣民。面對李自成的百萬兵鋒,吳三桂的三萬關寧鐵騎根本就無回天之力。既然做不瞭忠臣,那就做一個孝子。吳三桂在經過艱難的道德掙紮後,接受瞭李自成冊封,並親自率領三萬關寧鐵騎再次向北京進發。

  十幾天前,吳三桂也是率領這支軍隊星夜奔馳駛向北京,十幾天後,吳三桂同樣也是率領這支軍隊開往北京。不同的是,十幾天的吳三桂是率領這支軍隊準備跟李自成做殊死搏鬥,十幾天後的吳三桂是率領這支軍隊向李自成投降。然而,歷史永遠都是如此的詭異。十幾天前,那次行軍最終無功而返;十幾天後,這次行軍依舊半途而廢——吳三桂永遠都到達不瞭北京城,那個他曾經的傢。

  在得知父親被關押,愛妾被霸占之後,吳三桂被憤怒沖昏瞭理智,率軍殺回山海關,將守城的大順軍全部斬殺。為瞭避免吳三桂倒向關外的清朝,李自成暫且壓下怒火,再次派瞭使者前往山海關。幾天後,勸降使者的人頭和吳三桂寫給父親的訣別書被一起呈上瞭李自成的案頭。

  吳三桂的不識抬舉徹底激怒瞭自認為天下無敵的李自成,這位即將登上帝位的農民軍領袖決定親率十萬大軍殲滅吳三桂,徹底解決這個新興帝國東北角的隱患。於是,憤怒的吳三桂和憤怒的李自成終於被拖進瞭同一歷史漩渦,因為個人情感的羞辱而產生的憤怒讓這兩個中年男人開始瞭一場巔峰對決,也葬送著兩個原本有著無限美好的未來。

  後來的結果大傢都知道。吳三桂在李自成大軍的威逼之下逼迫降清,最後在花甲之年又被康熙滅門,吳氏子孫被誅殺殆盡,包括尚在襁褓中的嬰兒為也能幸免;李自成在山海關慘遭大敗,不但丟掉瞭寶貴的帝位,而且還葬送瞭珍貴的性命。

  讀史至此,掩卷嘆息!高富帥的吳三桂和屌絲逆襲的李自成都沒能成為笑道最後的贏傢,兩個被憤怒沖昏頭腦的男人最終因為喪失理智而喪失一切,成為人生徹徹底底的loser。

  對於吳三桂來說,他手裡本來有著一副絕好的王牌,無論是關寧鐵騎還是山海關,都是多爾袞和李自成夢寐以求的東西,可惜因為自己一時的憤怒而將這一副好牌給打爛瞭,最終落得個身死族滅的下場。

  如果對吳三桂的人生進行復盤,我們會發現,他最大的失誤在於徹底跟李自成鬧翻,以致於不得不逼著自己接受多爾袞的條件——剃發降清。失去愛妾的憤怒,讓吳三桂一再拒絕李自成拋出的橄欖枝,並徹底激怒李自成,從而引發瞭李自成親率大軍討伐的結果,讓本來可以在大清與大順間保持中立的關寧鐵騎徹底失去瞭平衡。此後,吳三桂要麼跟李自成血戰到底,要麼徹底降清,但無論哪種選擇,對吳三桂而言,都不是最佳的選擇。

  那麼,吳三桂最佳的選擇是什麼呢?他是否有機會抓住這個最佳選擇呢?

  其實,吳三桂的最佳選擇是既不歸順大清也不歸順大順,而是成為多爾袞和李自成之間的第三方力量,成為制衡整個戰局的中間力量。這樣,吳三桂就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砝碼,無論是多爾袞還是李自成,如果想要問鼎天下,都不願意見到吳三桂倒向對方陣營,所以肯定會對其拉攏示好,對其所提出的要求一定也會盡量滿足。當年袁世凱就是采取瞭這種策略來威逼革命黨和清政府,最終迫使二者接受自己的條件,讓自己成為這場革命最大的贏傢。

  吳三桂的悲劇在於自己的感情用事,因為愛妾被霸占,所以就徹底將與李自成談判的大門緊緊關閉,哪怕後來李自成一而再再而三地示好也不為所動,結果把自己硬生生地推給瞭更為狠毒狡詐的多爾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