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是哪七雄 解析戰國七雄列表

2016-08-13 15:50:49

在戰國時期,戰國七雄是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的合稱)七個較強的諸侯國的統稱。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後期,僅剩下七個實力較強的諸侯國。那麼,你知道戰國僅剩下七個國傢裡都有哪些國傢嗎?戰國七雄都有哪些國傢?一起來看看吧。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年),經過無數次戰爭使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到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局面開始發生變化,大大小小的諸侯國被吞並,剩下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為燕、齊、楚、秦、趙、魏和韓,這七個國傢被史學傢稱作“戰國七雄”。

秦國:秦國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較弱的國傢之一,所以秦統治者一直力圖改變這種局面。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賢,魏國人商鞅應暮入秦,自此,秦國進入瞭其快速發展的階段。商鞅在十年的時間裡通過實行組織民戶、獎勵軍功及變領主制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經濟的改革,使秦國國富民強,成為戰國第一大國。但商鞅的變法遭到瞭其他舊勢力的反對,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車裂之刑,而他所設立的新法卻廣泛被秦人接受,成為此後秦國政策的基礎。就在商鞅變法的同年,秦國滅蜀,至此,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地勢宜首難攻故而被稱為“天府雄國”。加之商鞅變法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條件,使之完全具備瞭統一全國的條件。
韓國:韓原為晉國韓氏傢族,在“三傢分晉”之後才成為獨立的諸侯國傢。它東臨魏國,西靠函谷關,占據軍事要道,故而連年爭戰不斷。公元前三五八年,韓昭侯使用法傢的申不害為相,執行苛刻政治,使韓的國力暫時得到加強,但沒過多久便又陷入衰落。所以韓國也六國中是最早被秦消滅的國傢。
到瞭戰國中期,最初,魏國在各大國中實力最強,但在後來居上的齊、秦夾擊下逐漸衰落下去。楚國任用吳起變法,國勢頗振,稱雄江南,更於前306年乘越國內亂的時候滅掉越國,攻占瞭長江下遊,並設江東為郡,成為六國中疆域最廣。趙國與韓國亦攻滅周邊小國,並於公元前367年,乘周內亂,把周分裂為西周(以王城為都)和東周(以鞏為都)兩個小國,逐漸占領周的外圍地區。各國中隻有燕實力仍較弱。
魏國:魏國與韓國相同,也是由晉分裂出的國傢之一,並且在三個國傢之中實力較強,加之魏文侯時的“李悝變法”,使其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很快強大起來。前三四四年,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從而使魏國達到鼎盛時期。前三五四年,魏國發兵攻打趙國,齊國派救兵援趙,擊敗趙國。後來,齊國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以“增兵減灶”之計在馬陵之戰中徹底擊敗瞭魏國,使魏國從此一蹶不振,再無精力與其他六國交戰,直至其被秦國滅亡。
燕國原是北方的一個小國,因其遠離中原,使之得以相對安寧,並無太多戰事。所以春秋末期燕國已成為北方的大國。至燕太子丹的時代,太子因見秦國強大,早晚會對燕國的統治不利,於是譴刺客荊軻刺殺秦王,不料,荊軻被秦王斬於殿上。太子丹行刺未果,反而使秦王對燕深恨不已,秦王贏政於前二二六年功下燕都薊(今北京)瞭,消滅瞭燕國。

齊國:齊國是六國中比較強大的國傢,因其遠離秦國,故而一直未與秦國有正面沖突。前三一四年,齊宣王趁燕國內亂之際,出兵攻占瞭薊城,但在燕國人民強烈的反抗下,不得不又退兵回國。而燕昭王為報一箭之仇,任樂毅為大將,聯合三晉、秦、楚等國大舉伐齊,聯軍隻用半年時間便攻占瞭齊國除莒和即墨兩城外的大部分國土,險些亡國。此後,齊國大將田單以此兩城為基礎,以少勝多,大敗燕軍於城下,才使齊國免遭亡國之禍。但在這五年的戰爭中,齊國損失慘重,而使其強國地位一直未得到恢復。
趙國:趙國是“三傢分晉”所形成的第三個國傢,它都於邯鄲,與齊、燕相臨。戰國後期,趙國因有名相藺相如、大將廉頗等大臣忠心為國,使趙國頗為強大。而有關廉頗、藺相如二人“完璧歸趙”和“負荊請罪”的故事也被後人傳為佳話。在廉頗、藺相如輔佐的十年中,強秦一直未敢對趙國用兵,直至前二六零年,秦大將白起用離間計使趙王棄用廉頗而用趙括為將,才於長平擊敗趙軍,殺其士卒達四十萬。使秦以此為契機,逐步消滅六國,統一天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