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是哪五霸 解析春秋五霸

2016-08-13 15:52:08

春秋時期,周王室勢力衰微,權威不再,已經無法主導或有效控制天下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為瞭能在政治、軍事中占據主導地位,開啟瞭激烈的爭霸戰爭,相互之間合縱連橫、東征西討,前後共有數位諸侯依次成為霸主(即諸侯之長),這些統一被稱為春秋五霸。那麼,你知道春秋五霸是哪五霸嗎?春秋五霸都有誰?
春秋五霸是春秋時期特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的戰國時期的兼並統一戰爭做瞭先期準備。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以後,周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和號令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如今,這些權力已逐漸轉移到諸侯手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而各諸侯國內也出現瞭君臣逆位的現象——“禮樂征伐自大夫出”;更甚至於一個諸侯國的大夫可以左右周王室的動向——“陪臣執國命”。鐵農具的出現提升瞭生產力,大量井田之外的土地被開墾,這成為諸侯國強大的主要原因。周王朝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礎上的封建制度開始瓦解,出現瞭“禮壞樂崩”的動蕩局面。王室、諸侯、卿大夫之間相互混戰,天下大亂。

對於“五霸”的說法有兩種,說法一《史記》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和宋襄公;說法二《荀子·王霸》則認為五霸應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中學歷史教科書兼顧兩種說法。
不過對於《史記》說法比較勉強,是以會盟成為盟主而定的五霸,但宋襄公其實沒能會成盟,隻是名義上的盟主而已,沒幾天就被搶走瞭。秦穆公霸的是西戎,中原沒他什麼事兒,所以也不能算是霸主。這種說法是後來儒傢的說法,因為吳越兩國基本上算是夷狄,不是正統,被儒傢看不起,而且是靠暴力奪得盟主,與儒傢仁義的思想不合,所以被抹殺瞭。所以很多人認為真正的春秋五霸應該是說法二《荀子·王霸》裡記載的。
當時,齊桓公在春秋時期首先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九合諸侯,扶危濟困,是比較公認的五霸之首。當時正趕上各國都不強,讓他見瞭一個便宜。
晉文公的功績是抵抗瞭楚國對中原的進攻,在城濮之戰打敗瞭楚國,那時候楚國可是第一強國,晉文公有再造華夏之功,所以成為霸主是眾望所歸。而且晉國由此強盛瞭近200年,而且後來三傢分晉後,趙魏韓三國仍然很強大,都是由晉文公開瞭個好頭。
楚莊王當政時是楚國最強盛的時期,當然在他以前楚國也很強大,但始終受中原勢力壓迫,楚莊王打敗瞭中原的超級大國晉國,得以問鼎中原,影響范圍極廣,當上霸主是當之無愧的。但同時因為這個時候的楚國太強大瞭,所以中原各個國傢聯合起來,緊密團結在晉國周圍,無形中增強瞭晉國的力量。而且中原各國開始出損招,秘密培養起吳國來在楚國後院點起瞭一把火,楚國由此而衰,從此難以再入中原瞭。
吳王闔閭任用瞭孫武和伍子胥等優秀人才,奮發圖強,在晉國的支持下,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一下子把楚國給滅瞭,讓所有中原國傢長出瞭一口氣,尤其是晉國,終於消瞭心頭大患。然而晉國搬起石頭砸瞭自己的腳,吳王闔閭又來和他爭霸,晉國爭不過,隻好讓出霸主的地位。但吳國後院起火,被越國抄瞭後路,吳王闔閭死掉瞭。夫差的本事也很大,曾打敗齊國,並會諸侯於黃池,成為盟主,但立馬就被越國滅瞭。夫差的功勞顯然沒有闔閭大,畢竟闔閭滅掉的是個超級大國,雖然後來復國瞭,但也不容易,夫差一個大國也沒有滅,而且作瞭亡國之君,所以不能記入五霸之內。 越王勾踐的故事大傢都知道瞭,臥薪嘗膽,使美人計,消滅瞭吳國,在徐州與中原各國會盟,成為盟主,正式得到周朝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但他基本上是靠暴力,沒有什麼威望、恩德、仁義之類的東西,成為五霸之一有些勉強,湊個數而已。
其實不論是那種說法,本身就很不切實際,可以說,四方是維的鄭莊公、尊王攘夷的齊桓公、春秋大義的宋襄公、制霸中原的晉文公、獨霸西戎的秦穆公、問鼎中原的楚莊王、復霸中原的晉悼公、縱橫江淮的吳王闔閭、稱雄東南的越王勾踐,這九個人串聯起瞭整個春秋時代,他們共同見證瞭這數百年的興衰榮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