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5:58:03
“一戰”期間,盡管中國已經對德宣戰,但沒有派遣一兵一卒、一槍一械前往歐洲戰場;而另一方面,有超過14萬的中國勞工以非戰鬥人員的身份出現在法國。值此戰火紛飛的年代,這些來自中國的勞工在異國戰場上付出瞭辛勤的汗水甚至生命,而這也為後來中國成為戰勝國增加瞭些許籌碼。“一戰”百年之後,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再度引起瞭人們的關註。
扛著炮彈的中國勞工
招募:華工奔赴異國
某種程度上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就是“歐戰”。激戰數年後,歐洲各主要大國都盡顯疲態,陷入瞭兵員銳減、勞力奇缺的窘境。為此,協約國集團的英法兩國將目光投向瞭遙遠而貧窮的中國,他們企圖借用這個遠東大國充足而廉價的勞動力來從事各種戰爭後勤工作,以便讓更多的本國青壯年走上戰場,搏取戰爭的最後勝利。
收到這一信號後,當時的北洋政府也是左右為難,其擔心不參戰的話,將來和會上無一席之地;參而不戰的話,勢必又受到協約國集團的責難。幾經思慮後,“交通系”首領、原袁世凱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制定瞭一個妙計,那就是“明示中立、暗示參加”,途徑是“以工代兵,赴歐參戰”。這樣的話,如協約國戰勝,則功在北洋政府;如協約國戰敗,則罪在商人。
在此方針指導下,中國外交部和法國政府於1916年5月創建瞭一個名為“勞工海外輸出公司”(即惠民公司)的招聘機構,其中法方招工團由其軍方指定的退役少校陶履德負責,中國方面則以梁士詒、葉恭綽為正副首領,對外以交通銀行經理梁汝成為全權總代表。
隨後,一場大規模的勞工招募運動在中國大地上悄然拉開。據事後統計,從1916年8月到1918年11月,中國共派出超過14萬人的勞工前往歐洲,其中英方管理下的中國勞工約10萬人,法方管理下的約4萬人(除此外,俄國也招募瞭約5萬華工)。這些華工,主要來自北方(尤以山東人為主),此外也有來自湖北、江蘇、湖南、安徽、上海甚至香港的。
由於報名人數眾多,外方對華工的選拔非常嚴格,凡患有肺結核、眼病、性病及牙病等疾病的申請者均被拒絕。之後,被選中的華工與英法當局簽訂一份3年到5年的合同,合同註明大致的工作范圍及報酬(勞工領一半,另一半發給國內傢人)。就待遇而言,赴歐勞工比晚清時前往美洲修建鐵路而飽受壓榨的同胞似乎要好得多,他們在上船前,先要經過消毒洗澡,之後發放統一制服,其中包括印有編號的外衣、褲子、腰帶及內衣、草帽及鞋襪等。此外,每人還發放一個裝有毛毯、鋪蓋、水杯和鐵飯碗的工具包,一切都是標準化的。
離開中國前,入選的華工被集中在威海等地進行簡單的軍事訓練,等待海輪來接。由於當時地中海受到德國潛水艇的威脅,首批華工約800人從青島出發,乘坐法輪從好望角繞道前往歐洲,其間歷時三個月才到達法國馬賽。之後,鑒於德國“無限制潛水艇戰”范圍的不斷擴大,赴歐路線改為經太平洋到加拿大溫哥華,之後乘火車穿越北美大陸,再橫渡大西洋前往英國,最後轉往法國。在戰爭的陰影下,華工們在離開祖國那一刻起即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他們的運輸船在接近英法作戰海域後,隨時都可能受到水雷或德國潛水艇的威脅。其間,德國潛艇在1917年2月24日擊中其中一艘郵輪,船上543名華工全部葬身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