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試探彭德懷:我死後你別造反行不行?

2016-08-13 15:59:55


  然後,毛又召開瞭一系列的會議,聽取地方幹部匯報,批評“大躍進”中產生的浮誇風、瞎指揮等問題,並研究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等問題。為瞭把問題搞透,他召集地方領導和中央負責經濟的幹部上廬山,開個“神仙會”,“壓縮空氣”。毛親自定瞭18個問題,讓大傢討論。這說明,毛不是固執己見,要把國民經濟搞垮的,而是看到瞭問題,準備認真解決問題的。
  但是毛有個大前提。“大躍進”是他發動的,全國人民幹勁正高,要充分肯定大躍進的成績,在此基礎上糾正偏向。用毛的話說,是“成績很大,問題不少,前途光明。”這也是他給廬山會議定下的基調。
  既然是擺問題的會議,與會者難免要反映地方上的一些真實情況。當時已經出現瞭饑荒的前兆,情況相當嚴重。彭回到傢鄉視察,“大躍進”造成的嚴重後果令他極為焦慮。他上山就直言“大躍進”的問題很嚴重,斥責地方幹部向中央報假情況。為瞭引起毛的重視,他在7月14日給毛寫瞭一封長信,反映瞭他對“大躍進”的意見。

  這封信今天看起來,沒有什麼問題,反映的都是真實情況。隻是信中用瞭“有失有得”和“小資產階級狂熱性”的說法。毛當時沒有表態,隻是給信起瞭個名字:《彭德懷同志的意見書》,印發與會人員。彭看後隻說瞭一句:“怎麼給加瞭這麼個名字?”也沒往深處想。
  其實,這是毛即將發起政治鬥爭的信號。歷史上曾有一個案例: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後,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為瞭解決紅軍的生存問題,1936年2月,中央下令紅軍發起東征,過黃河去山西,名義上說是開辟抗日根據地。當時彭等許多將領不理解,認為紅軍走瞭那麼多路,再長征怕隊伍出問題。
  彭要毛切實保證部隊能回來,毛不高興地說:“你去絕對保證,我是保證不瞭的。”洋顧問李德當時給中央寫瞭一封長信,說東征是危險的。毛在李德的信上批瞭《李德同志的意見書》,讓中央留在陜北的負責人猛批李德。彭作為當事人,應該清楚這個過程。但在廬山他卻沒有察覺到危險,究竟是他政治嗅覺不靈,還是其他原因?至今搞不清楚。
  還有,那封信本身沒什麼問題,但關鍵是誰寫的。如果是旁人寫的,或許毛不會看得多麼嚴重。但彭就不同瞭,作為軍隊方面的負責人,卻對經濟問題發表瞭這麼多意見。毛的階級鬥爭意識如此敏感,自然會想到一些嚴重的問題。彭的信下發後,許多幹部表示贊同,一些意見反饋到毛那裡,引起他的高度關註。
  有位中央負責同志反映:彭信中批評“大躍進”的話,和蘇聯赫魯曉夫批評我們的話差不多。彭總剛去蘇聯訪問,是不是取瞭什麼經回來?這純屬猜測。1959年6月,彭率領軍事代表團到東歐和蘇聯訪問,在阿爾巴尼亞正好與出訪的赫魯曉夫會面。期間有三次外交禮儀性的會見,其實什麼實質性的問題也沒談。但毛卻認為彭是去蘇聯“聞味”,“取經”,懷疑彭是“裡通外國”。這個罪名,一直到1962年中央七千人大會上,還在全黨宣佈不能平反。
  另一位中央負責同志反映:彭在小組會上說:“如果不是中國工人、農民好,可能要請紅軍來。”彭作為軍隊的主要負責人說這個話,嚴重刺激瞭毛澤東。毛歷來最重視軍隊,所以毛後來批彭的時候講:“解放軍不跟我走,我就找紅軍去。”
  還有上海市委書記柯慶施匯報:“彭在山上拉隊伍,人都快被他拉過去瞭。”這就引起毛的警惕,認為彭是在向他的領導權和權威提出挑戰。後來毛批彭的時候說:“寫這封信的目的就在於爭取群眾,組織隊伍。”這樣,彭的罪名就升級為“篡黨奪權”瞭。

  出於這些考慮,毛認為彭不是簡單的提意見瞭。但毛不打無把握之仗,他還要最後試探一下。於是,他派安徽省委書記曾希聖去找彭“閑聊”。曾希聖在長征期間是軍委2局局長,負責情報和機要工作,是毛最信任的部下。
  曾向彭提瞭三個問題:1.為什麼寫這封信?是否有些不服氣?彭說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2.是否出國訪問受瞭影響?彭說,在國外沒談總路線、“大躍進”的事情。3.對林彪當中央副主席是否有不滿?彭說:從未想過這種事。曾希聖失望地說:“這樣我們就沒法子談瞭。”彭也不客氣地說:“那就不談瞭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