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打贏遼沈戰役?

2016-08-13 16:16:53

  遼沈戰役是我國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之一,也是共產黨軍隊第一次在與國民黨軍隊的大規模戰役中取得勝利的戰役。而眾所周知的是,當時的中共軍隊兵力較少,武器裝備較弱,很難與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抗衡。那麼,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打贏遼沈戰役呢?原因有幾個方面。

  遼沈戰役的背景局勢

  1948年7月,中國共產黨軍隊在抗日戰爭結束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與發展,國共雙方兵力的對比,已由戰爭爆發時的3.14:1,變為1.3:1。由於中國共產黨軍隊是一支由工農階級組成的軍隊,比較親近群眾,深得民心。不久,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就控制瞭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國民黨軍隊雖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加上地方保安團隊共約55萬人,但被分割和壓縮在沈陽、錦州、長春、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由於部分北寧鐵路為人民解放軍所控制,長春、沈陽通向山海關內的陸上交通被切斷,補給全靠空運,物資供應匱乏,國民黨軍隊的後勤補給存有很大的隱患。

  戰術上的運用

  由於國民黨在東北地區的軍隊被解放軍壓縮和分割,消息不能很好的傳遞,部隊之間也無法相互照應。於是,毛澤東便決定先打錦州,封閉國民黨部隊逃出關外的道路,“關門打狗”是上上之策。錦州破後,國民黨軍隊就被封閉在東北,陷入瞭孤立境地,陸上無法逃脫。因為長春難以攻克,遂攻打長春時,東北野戰軍指揮員又加強瞭政治攻勢,使國民黨軍隊主動起義和投降,兵不血刃就拿下瞭長春,避免瞭傷亡。遼西會戰時廖兵團的內部發生瞭致命的失誤,在換防時沒有派出警戒,明顯違背瞭作戰的一般原則。而沒有構建必要的防禦工事也違背瞭作戰的一般性要求。我軍迅速出動數倍於敵兵力包圍敵人,又采用邊合圍,邊分割、邊殲滅的戰術,大膽滲透穿插,將敵軍10萬人馬全殲,國民黨反動派部隊“五大主力”中的新一軍和新六軍亦在此戰中被全殲。中共軍隊就是以這種逐一“包噬”的手法,將國民黨軍隊一一打敗瞭。

  國民黨軍隊的輕敵

  遼沈戰役之前,國民黨軍是沒有想到東野解放軍會有這麼強大的炮兵的,而以往守四平成功的經驗使錦州守軍盲目樂觀,加上東野解放軍對長春久攻不下,所以國民黨軍都認為可以堅持至少一月時間。而林彪在與國民黨軍隊作戰失敗後則汲取瞭教訓,加強練兵和情報收集,尤其是針對城市攻堅作戰的訓練,在很短的時間內提高瞭部隊的作戰能力。當近千門大炮齊射,造成的心理震憾絕對是錦州守軍崩潰的主要原因。而我軍踏著炮彈炸起的硝煙以排山倒海之勢迅速攻克瞭錦州。東野解放軍的攻堅能力在天津作戰中也表現出來,有瞭強大的炮兵後,我軍的攻堅能力得到瞭很大的提高。看到錦州失守後,其他地方的守軍也喪失瞭戰鬥意志。

  衛立煌拒絕調兵救援

  蔣介石讓衛立煌擔任東北剿匪總司令,但對於衛立煌,他卻並不信任,違犯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而我方從主席和東野解放軍的往來電報中可以看到充分民主的作戰指導思想,林彪在戰役中具有絕對的支配地位,指揮權高度統一,確保瞭作戰力量的使用。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到,指揮權統一對於一場勝利是必要的,如果廖耀湘隻有一個長官直接對他下命令,他就不會首鼠兩端在猶豫和觀望中喪失戰機,最終導致戰敗。

  東北人民的支持

  縱觀中國共產黨的每一次戰役取得勝利,都離不開人民的支持和援助。解放軍之所以這麼快控制東北的大部分土地和人民,是因為人民支持他們、接受他們解放東北的行為。在遼沈戰役中,東北人民自發的為解放軍提供糧食和情報,並幫助解放軍運送物資。而國民黨軍隊由於官僚主義和腐敗風氣盛行,守軍對城中的人民長時間橫征暴斂,人民早就不願接受他們的統治瞭。渴望當傢作主的人民自然是不會支持國民黨軍隊的。

  種種原因的結合,才造使得原先並沒有優勢地位的共產黨在遼沈戰役中取得瞭勝利。自此,國民黨軍隊開始迅速敗退,共產黨解放全國的進程也進入瞭一個全新的局面。

  以上就是對共產黨為什麼能打贏遼沈戰役的有關介紹,如想瞭解更多詳情,敬請關註中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