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21:25
一場戰爭的勝利從來都不是一往無前的勇猛直沖,而是需要謀而後動,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而在中國的近代戰爭史中,平津戰役就是這樣的一場戰役,據悉,在平津戰役中,在解放軍的部署下殲滅和俘虜敵軍五十二萬餘人。現在小編將為大傢詳解平津戰役中那些你所不知的戰略部署,一起來看看吧。
平津戰役戰局介紹1948年底到1949年初,歷時64天的平津戰役消滅瞭國民黨在華北的最後一個機動兵團。除歸綏(今呼和浩特)、太原和新鄉等少數幾個孤立據點,包括歷史古都北平在內的整個華北得以解放。
與此前遼沈和淮海戰役不同的是,平津戰役是解放軍在總兵力和兵器都占絕對優勢下的一戰。由此對於華北國民黨重兵集團,毛澤東最緊迫的問題並不在能否戰勝,而是如何將敵軍桎梏於華北,避免其撤逃,然後以最迅速、徹底、最小的傷亡和破壞將其全殲,從而加速全國解放進程。
毛澤東:平津戰役戰略環環相扣宋代著名棋手劉仲甫在《棋訣》中說:“取舍者,棋之大計”,“取舍不明,患將及矣”。
毛澤東構想的平津戰役,首要任務是避免華北國民黨軍從海路南撤,其次避免傅作義部向西撤退,然而此時還並沒有任何共產黨部隊能在平津阻止國民黨軍可能的行動。
於是毛澤東用電報指揮他的將領,展開瞭令人眼花繚亂、環環相扣的佈局。解決華北國民黨軍必須出動四野,但四野大軍一動,龐大的聲勢很可能瓦解國民黨軍低迷的士氣,導致後者提前從海路南逃。於是四野出兵在極度秘密的情況下開始。
傅作義此前在東北入關必經之處的北寧線—山海關一帶部署瞭一個軍,擁有空中優勢的國民黨部隊時刻不忘從空中偵察北寧線共產黨軍隊的軍事調動。
平津戰役戰略:使用皇太極進軍北京的路線但毛澤東選擇瞭皇太極進軍北京的路線,他命令東野不走山海關,所有部隊從熱河省,經冷口和喜峰口入關。為瞭避免國民黨空軍偵察,所有部隊晝伏夜行,而在輿論方面,命令所有輿論機構強化東北野戰軍在東北地區慶功、練兵的報道。甚至在林彪、羅榮桓、劉亞樓離開東北一周後,中央軍委還指示《東北日報》登出一條林彪還在沈陽的新聞,經由新華社廣播以迷惑傅作義。
連環計:控制傅作義逃跑路線四野南下入關後的首要任務就是迅速控制華北國民黨軍的出海口——塘沽。但百萬大軍南下,速度畢竟有限,為瞭避免這段時間內傅作義有任何逃跑的可能,毛澤東展開瞭他的連環計。四野南下之時,毛澤東電令華北野戰軍停止圍攻傅作義部所控制的綏遠和閻錫山部控制的太原。
此舉是為避免傅作義因害怕失去綏遠這個西撤的退路而提前放棄北平。然後在1948年11月底,華北楊成武兵團突然包圍瞭連接北平和綏遠的重鎮張傢口,切斷瞭張傢口和東西兩端的聯系。
在未知東野大軍已經開始南下的情況下,傅作義做出瞭錯誤的判斷,他誤以為這不過是華北野戰軍放棄包圍綏遠後的又一次局部行動。傅作義調遣最精銳王牌35軍救援張傢口,他的計劃是在四野尚未南下時,首先擊破華北野戰軍,再全力對抗四野。如此一來,傅作義嫡系主力35軍被從北平周邊誘調向張傢口一線,中央軍委在12月1日到4日多次指出,“此種形勢,對我極為有利”。
此時東北野戰軍部隊被發現出現在北平密雲附近,讓傅作義大為震動。他急忙調集駐紮天津的62、92、94軍3個軍調北平加強城防,並下令35軍回撤北平。此時35軍官兵不知道,他們已經成為毛澤東牽制傅作義,構建平津戰役作戰計劃的核心關節。
以上是小編就平津戰役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戰略部署一事做出的相關解說,如您還想要瞭解更多與此相關的戰略佈局等事跡,敬請關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