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20:57
遼沈戰役是抗日戰爭勝利後發生於國共雙方的第一次大規模戰役。這次戰役一改共產黨長期的被動局面。那麼,在這次大規模的戰役中,國共雙方的兵力對比如何呢?遼沈戰役死亡人數又有多少呢?
遼沈戰役的背景原因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東北即成為國共兩黨兩軍爭奪的焦點。自知武器裝備比較弱勢的共產黨軍改名為解放軍,搶先一步占據東北一帶。東北是全國唯一一個人民解放軍軍力超過國民黨軍隊的地區,是中國重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和最大的產糧區,也是侵華日軍最早侵占的地區,因此中國共產黨中央軍委把決戰的第一個戰場選在東北。因為東北的地理位置太過特殊,又是工業發達區和糧食盛產區,蔣介石必須要得到東北地區。於是國民黨軍隊向共產黨的中原解放區發起進攻。而此時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已控制瞭東北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瞄準這個時機,共產黨開始對在遼沈地區的守城國軍發起攻擊。
國共雙方的兵力對比
此時,在東北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有4個兵團14個軍44個師(旅),加上地方保安團隊共約55萬人,但被分割、壓縮在沈陽、長春、錦州三個互不相連的地區內。由於部分北寧鐵路為人民解放軍所控制,長春、沈陽通向山海關內的陸上交通被切斷,補給全靠空運,物資供應匱乏。
而經過瞭一段時間的發展和壯大,共產黨軍隊的人數已經大大增加。東北人民解放軍自1945年被派往東北後,發展、壯大瞭自身力量,自全面內戰爆發前,兵力已有30萬。經歷瞭三下江南、四保臨江、血戰四平等戰役後,不斷擴充,發展力量,在遼沈戰役爆發前,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經擁有野戰部隊70萬人,地方部隊30多萬人。在東北有12個步兵縱隊、1個炮兵縱隊(特種兵)、1個鐵道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共54個師70萬人。1948年7月初,國共雙方兵力的對比,已由戰爭爆發時的3.14:1,變為1.3:1。
遼沈戰役國共雙方的死亡人數
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歷時52天,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軍47.2萬餘人,其中斃傷國軍官兵5.68萬人,俘虜32.43萬人,俘虜國軍少將以上高級軍官186名。國軍共損失1個東北“剿匪”總司令部,1個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4個兵團部、11個軍部和36個師。這一戰後,國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解放軍總兵力上升至300萬人。國共雙方的正負位置,已經顛倒過來瞭。
以上就是對遼沈戰役國共雙方兵力對比及遼沈戰役死亡人數的有關介紹,如想瞭解更多詳情,敬請關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