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16:20:14
從淞滬會戰的爆發到抗日戰爭的結束再時至今日,人們回顧抗戰史之時都還是不由得帶上一絲絲悲痛之情,都還不能完全忘懷。這是中國近代史中最為激烈傷亡最重的一場戰爭之一。
但是,親們可知淞滬會戰的導火索是什麼嗎?據悉,淞滬會戰是繼七七事變之後,1937年8月9日日本要強行進入上海虹橋機場,由此而引發出來淞滬會戰,這是否就是淞滬會戰的導火索呢?一起來看看吧。
日軍強闖虹橋機場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一個月後,8月9日下午5時許,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與一等兵齋藤要藏乘軍用汽車闖入虹橋機場警戒線內,被中國士兵擊斃。
就這樣,上海虹橋事件成為瞭淞滬會戰的導火索。
其實,要說起來早在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後,根據《淞滬停戰協定》的規定,上海被劃為“非武裝區”,中國方面僅駐有兩個保安團隊,以及地方警察;而租界並不受協定的限制,因此日軍一再向租界內的虹口、楊浦地區增兵。
當時,張治中擔任京滬警備司令官,指揮駐蘇州、松江一線的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和第三十六師。鑒於上海附近事態趨緊,第二師獨二旅也劃歸張治中指揮。
為防止日軍在發生沖突時奪取虹橋軍用機場,7月24日,張治中下令,獨二旅官兵換穿上海市保安總團的服裝,由旅長鐘松率領,連夜從蘇州乘火車趕赴上海,接管機場和附近地區防務。
據時任上海市公安局浦淞警察所所長的董昆吾回憶,直接駐守機場的是獨二旅(董誤記作“八十八師”)一個營的官兵。
中國軍隊抵滬的消息,不久就被日軍偵知。
預闖虹橋機場,大山勇夫詐死
8月9日下午,自上海閘北豐田紗廠日本海軍陸戰隊兵營內突然駛出一輛敞篷軍用汽車,駕者為一等兵齋藤要藏,旁邊坐著的是大山勇夫中尉。
汽車沿著虹橋路,由東向西,開足馬力疾馳。
虹橋路的盡頭,就是虹橋機場的大門。眼見汽車越來越近,正在站崗的中國士兵頓時警惕起來,一面向上級報告,一面將子彈上膛。
營長李秀嶺果斷下令,全營官兵進入機場外圍的野戰工事候命。汽車逼近瞭機場大門,哨兵向空中鳴槍示警。
大山勇夫見不能直接闖入,遂決定右轉,沿機場東面的鐵絲網向北行駛,意圖繼續窺伺。
此時,獨二旅士兵已經進入鐵絲網後面的工事,對這輛已經闖入警戒線內的汽車進行射擊。一陣槍聲過後,汽車歪歪扭扭行駛瞭數米,戛然而止。從車上跳出一人,發瘋似的向東北方的菜田跑去。又幾聲槍響,他中彈斃命。
為挑起戰爭日軍實行掉包計事後得知,當場死於車中的是大山勇夫,在逃跑中被擊斃的是齋藤要藏。
淞滬警備司令楊虎接到報告,當即派人前往現場勘查。
由於此事件發生在轄區內,董昆吾帶領警員在第一時間趕到案發現場。現場有日軍官兵屍體兩具,被擊毀的汽車一輛——車身上的彈痕宛如蜂窩一般;其中,大山勇夫的屍體已由獨二旅士兵拖至車外,剝去瞭全身衣服,其臟腑腸子流淌在地,一片狼藉。
當時,幾名獨二旅士兵正在附近野地裡挖掘墓穴,想要將屍體掩埋。
董昆吾見事關中日交涉,急忙上前制止,以保護現場;同時,他打電話向上海市公安局局長蔡鐵軍報告。蔡鐵軍旋即轉報上海市市長俞鴻鈞。
俞鴻鈞和外交部秘書周玨致電日本駐滬總領事岡本季正。日方聲明未有軍人外出,縱有人外出,也決不會到虹橋機場。在中方的一再追問下,日方才吞吞吐吐地承認,確有軍人在酒後私自外出。
淞滬警備司令楊虎為免日後交涉困難,心生一計。他下令將警備司令部中的一名待決死囚調出,將他換上中國憲兵服裝,打上綁腿,拖到機場東面的鐵絲網內斃殺,以制造中日軍人發生沖突、均有死亡的假象。
佈置妥當後,當晚10時,俞鴻鈞親赴日本駐滬總領館,敘述瞭事件經過,並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以避免事態擴大。
日方表示同意,但提出驗屍要求。
8月10日,大山勇夫、齋藤要藏和那名中國死囚的屍體被送到瞭上海法醫研究所,由中日雙方的法醫共同驗看。
對於中國死囚的屍檢情況,據時任《大公報》記者楊紀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