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戰役:改寫中國歷史的關鍵之戰

2016-08-13 16:20:00

  若要說到改寫中國歷史之的關鍵之戰有哪些的話,那絕對是少不瞭平津戰役的,據悉,平津戰役之後,中國共產黨戰毛主席的領導下解放瞭新中國,打敗瞭自清朝結束後所建立的民國政府,建立瞭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但是,你知道這場改編中國歷史的關鍵之戰是怎麼發生以及結束的嗎?一起來看一下改變中國的關鍵之戰——平津戰役。

  平津戰役的背景

  據悉,在遼沈戰役結束之後,東北齊境取得束縛,壯大的東北傢戰軍已成為計謀靈活氣力,隨時皆可介入其他任何疆場做戰。華北"剿總"傅做義團體時辰皆面對著東北、華北兩年夜傢戰軍的結合沖擊,是以,傅做義團體如同草木驚心,惶惑不成整天,是苦守仍是退卻,盤桓沒有定。

  1948年11月4日,蔣介石電召傅做義到北京參議華北做戰目標,蔣介石念叫傅率部北撤,以增強少江防地,因而以委任傅為"東北軍政主座"相誘。但是傅做義則掛念重重,擔憂北撤後本身的明日系軍隊被蔣介石吞併從而成為光桿司令,遂提出苦守平津的主張。

  同時,蔣、傅皆估量東北傢戰軍正在遼沉戰爭後需經3個月至半年戚整圓能進閉。因而蔣、傅約定正在華北採與"臨時恪守平津,確保塘沽海心,以不雅時勢轉變"的目標。

  傅做義按照那一目標,將其42個師(此中傅系17個師,蔣系25個師,總軍力約50餘萬人),做瞭以下擺設:以8個師(傅系)正在第11兵團司令民孫嵐峰批示下擺設正在張傢心防區,以連結西撤綏近的通路;以18個師(蔣系、傅系各9個師)正在傅做義間接批示下,擺設於北仄防區;以16個師(滿是蔣系)正在第17兵團司令民侯鏡如批示下,擺設於天津塘沽防區。

  平津戰役的根本目標

  抑留傅做義團體於平津、張地域,先完成計謀上的包抄戰朋分,而後先挨兩端(張傢心、新保安戰塘沽)、後與中心(北仄、天津),以軍事沖擊戰政治爭奪相連系的手腕,當場齊殲傅做義團體。真現那一目標的關頭是抑留傅做義團體於華北地域。

  為此,中心軍委採與瞭一系列嚴重辦法:

  一,令太本火線緩背前兵團緩攻太本,使傅做義沒有致感應伶仃;

  二,令華北軍區楊成武兵團撤圍回綏,包抄張傢心;

  三,令華北楊得志兵團由阜仄進至涿縣,籌辦反擊仄綏線;四是令東北傢戰軍掉臂委靡,竣事戚整,當即進閉做戰。

  1948年11月23日,東北傢戰軍80餘萬之寡,以隱蔽行動起頭進閉,軍隊分兵三路,夜止曉宿,邊開進邊帶動,於12月初超出少鄉後別離由喜峰心、熱心戰山海閉進閉。為瞭利誘百姓黨軍,新華社及東北播送電臺,兩周內不竭播收四傢正在遼沉決鬥後祝捷、慶功、練兵戰林彪尚正在瀋陽的動靜。

  11月29日,楊成武兵團3個縱隊包圍瞭張傢口,從而拉開瞭平津戰役帷幕。緊接著,各部隊根據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關於"隔而不圍,圍而不打"的方針,華北楊得志兵包圍瞭新保安;東北野戰軍3個縱隊包圍瞭北平,2個縱隊隔斷瞭平津聯繫。隨後,又以7個縱隊包圍瞭天津,隔斷瞭津、塘聯繫。從12月21日開始平津戰役進入瞭各個殲敵階段。為瞭統一指揮東北、華北兩大野戰軍作戰,中共中央於1949年1月10日決定以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總前委。

  平津戰役過程

  12月22日,華北第2兵團在楊得志指揮下,攻克新保安,全殲傅部嫡系第35軍。軍長郭景雲自殺斃命。35軍的覆滅,使張傢口守軍聞風喪膽。23日至24日,楊成武兵團和東野第4縱隊,一舉攻克張傢口,殲敵5.4萬馀人。1949年1月初,東野集中5個縱隊和特種兵,共34萬人,在劉亞樓指揮下,準備攻克天津。

  天津守軍為該城警備司令陳長捷所部兩個軍10個師共13萬馀人。攻城部隊在充分的準備後,採取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分割後圍殲的戰法,將主攻方向選擇在天津城中部的東西兩側。

  為瞭迷惑敵人,劉亞樓和陳長捷鬥智鬥勇。他在接見陳長捷派出的談判代表團時,有意將談判地點選在城西北的北倉,佯示指揮所設在城北。入夜,又在北郊組織重炮試射,進行威力偵察。還派出部隊在談判代表經過之處構築工事。這些措施,給陳長捷造成瞭錯覺,使他確信解放軍主攻方向就在城北,並將防守主力置於津北地區。敵人的錯誤判斷給攻城突破創造瞭條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