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中的最後一戰:彭德懷為什麼非要殲滅闖進根據地的日軍

2016-08-13 16:22:59

  百團大戰中有許多著名的戰役,例如關傢垴戰役、娘子關戰役、正太戰役等。在這些戰役中,中共八路軍英勇抗戰,並為瞭奪取陣地做出瞭巨大的犧牲,尤其是在最後一戰中,彭德懷更是下瞭不管代價如何勢必殲滅日軍的死命令。那麼,在百團大戰的最後一戰中,彭德懷為什麼非要殲滅闖進根據地的日軍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岡崎大隊誤闖黃崖洞

  1940年11月,駐山西運城的第37師團各單位抽調部隊組建成500多人的岡崎支隊,在支隊長第37步兵團參謀岡崎謙長步兵中佐的帶領下向沿沁縣—西營—王傢峪的路線東進,進逼第18集團軍總司令部所在地西井,後又沿桐裕河谷進入瞭黃崖洞。此時,八路軍的兵工廠就藏在黃崖洞。因為黃崖洞的地形險要,出口狹小且數量較少,是在朱德親自查看後,精心選定的。經過建設與發展,兵工廠成為瞭八路軍的重要武器基地。11月25日彭德懷聽到翁圪廊已經丟失,日軍開始進入黃崖洞的消息,不禁大怒,要求嚴查擅自撤離者的責任,並下令打退日軍的進攻。

  主觀因素

  岡崎大隊環顧地形,連夜率兵占據瞭關傢垴和柳樹垴。由於關傢垴和柳樹垴的地形易守難攻,對八路軍的進攻極其不利。但自日軍發起“第二期晉中作戰”以來,彭德懷每巡視被日軍屠殺過的村莊,眼裡常噙滿淚水。這位粗獷耿直的大將軍,一輩子最見不得老百姓受禍害,戰士摘老百姓兩個柿子,尚且要嚴罰,岡崎支隊在“毀滅掃蕩”中做出瞭這麼多傷天害理的惡行,又如何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打擊日軍的機會?想到這些,彭德懷就異常的憤怒。他的忍耐已經達到瞭極限,他要截住岡崎支隊,然後老帳新帳一直算:前有緊追不放,直至破壞兵工廠之舊恨,後有屠殺村民,燒毀村莊之新仇。

  客觀因素

  對於戰場得失方面的考慮,彭德懷也認為有殲滅岡崎大隊的必要。岡崎大隊進入瞭革命根據地,剿殺共軍總部,破壞兵工廠,如不立刻殲滅則會給中共總部帶來更為嚴重的破壞。經過多次反掃蕩的實踐,他逐漸得出一個認識,即要想取得反掃蕩的勝利,一般而言,就應當爭取消滅日軍一個大隊,這樣日軍以後就隻敢以聯隊為單位實施一路進攻,八路軍閃轉騰挪起來會比較方便。反之,若每次隻能打掉一個中隊,它就不會怕你,而日軍若以大隊為單位分兵的話,便可以分出幾路、十幾路乃至幾十路,掃蕩的時間間隔也會相應縮小,反掃蕩的困難程度無疑就增大瞭許多。

  在百團大戰的前兩個階段,八路軍每次殲敵的數量都不多,小至一個班,大到一個中隊,即便被公認為組織得比較成功的榆社攻堅戰,陳賡、周希漢的三八六旅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隻殲滅瞭日軍一個中隊。

  以前一次性殲滅日軍大隊以上的情況是有過的。現在基本沒有,原因比較復雜,除瞭日軍對八路軍越來越重視,打伏擊戰等“便宜仗”的機率越來越少外,不得不說,與八路軍本身戰鬥力的下降也有很大關聯。在彭德懷看來,獨混第四旅團各部能夠在太行山大搖大擺,如入無人之境,就是沒有吃到足夠苦頭的緣故。做個假設,如果八路軍先前在雙峰戰鬥中能夠全殲永野支隊,現在片山還敢以支隊方式兵分幾路嗎?

  顯然,隻有打掉大隊以上規模的部隊,才能對日軍形成足夠威懾,同時也應該在適當時候給八路軍提供打大仗的機會——打遊擊戰培養的是打遊擊戰的能力,打正規戰培養的是打正規戰的能力,打多大的仗就培養多大的能力。

  此外,岡崎大隊人數其實並不多,隻是因為他們占據瞭有利位置才會讓八路軍此戰打得較為艱辛。在交戰一段時間後,岡崎大隊的人員傷亡也是比較多,眼看著有機會把他們一舉殲滅,彭德懷自然會戀戰 。也因此導致瞭此戰損失慘重的結局。

  以上就是對彭德懷為什麼在百團大戰最後一戰中非要殲滅闖進根據地日軍的有關介紹,如想瞭解更多詳情,敬請關註中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