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平津戰役勝利的軍事意義和政治意義

2016-08-13 16:22:33

  我們都知道平津戰役是解放軍以3.9萬人犧牲為代價,殲滅和俘虜敵軍52萬。從而拿下此次戰役的戰局,解放瞭圈華北,但是,你可知道平津戰役的背後有何軍事意義以及政治意義嗎?解放全華北後全國的戰局又是如何的?帶上問題一起來看看吧。

  平津戰役發生在遼沈之戰後,淮海戰役即將勝利前,可以說這是最後的一場硬仗。而此次戰爭可以說是一場是軍事力量與政治力量之間的相互爭作用,是軍事攻勢與政治攻勢同時並舉。以下是平津戰役的軍事意義。

  平津戰役的軍事意義

  津戰役在發動初期就呈現出戰爭與和談兩種截然不同的傾向。毛澤東及時制定瞭立足軍事鬥爭、 爭取和平談判的總體方略,堅持邊打邊談、以戰促和的方法,把武裝鬥爭與非武裝鬥爭有機結合在一起,有針對性地瓦解敵人營壘,展示出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豐富的發展瞭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並在此基礎上,創造瞭消滅國民黨殘餘勢力的三種方式,加快瞭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

  平津戰役開始以後,我軍首先對傅作義集團進行分割包圍,截斷其西退、南撤的通路,將這隻驚弓之鳥變成瞭籠中之鳥。然後按照毛澤東確立的先取兩頭後打中間的攻擊次序,逐一殲滅被圍困在新保安、張傢口、天津等地的敵人,解放瞭天津和塘沽。

  天津解放後,北平守敵25萬人陷於絕境。為瞭保護北平這座文化古城,中央軍委決定繼續同傅作義談判,爭取和平接管北平。通過談判,傅作義接受毛澤東提出的“八項和平條件”,率部接受和平改編。

  1949年1月31日,平津戰役勝利結束,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北平宣告完全解放。

  平津戰役的政治意義

  在64天的平津戰役中,解放軍完整的把傅作義的部隊留在瞭北方,還使得北平和平解放,免受炮火打擊。平津戰役中,解放軍付出3.9萬人的傷亡,消滅改編瞭國民黨軍隊52.1萬人,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捷啊。

  此次戰爭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三大戰役中最後一個戰役,同時更是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相結合的結果。

  以上是小編就平津戰役的軍事及政治意義一事所做的相關解說,如您還想要瞭解更多與平津戰役相關事跡敬請關註中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