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徐蚌會戰:粟裕的戰略目標和戰術

2016-08-13 16:21:49

  淮海戰役解放軍的勝利,不得不說粟裕的戰略目標和戰術比國軍更勝一籌。這次戰役也是以少勝多的戰役,那麼粟裕的都是使用瞭哪些戰略目標和戰術?帶著疑問,下面中國小編將為大傢解析淮海戰役粟裕的戰略目標和戰術。  

  粟裕的戰略目標和戰術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根據中央軍委的部署,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8年11月6日,華東野戰軍分路南下。8日,國民黨軍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萬餘人戰場起義。10日,我軍把黃伯韜兵團分割包圍於徐州以東的碾莊地區。經過10天逐村惡戰,至22日全殲敵軍10萬餘人,並擊斃瞭敵兵團司令黃伯韜。同時,中原野戰軍為配合作戰,出擊徐(州)蚌(埠)線。11月16日,攻克宿縣,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這時,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一指揮淮海戰役。

  第二階段,11月23日,中原野戰軍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瞭從華中趕來增援的黃維兵團12個師。28日,蔣介石被迫決定徐州守軍作戰略退卻。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撤至蚌埠,副總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揮。12月1日,敵棄徐州向西南逃竄。4日,華東野戰軍追擊部隊將徐州逃敵包圍。6日,敵孫元良兵團妄圖突圍,即被殲滅,孫元良隻身潛逃。同日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集中9個縱隊的優勢兵力,對黃維兵團發起總攻。經過激戰,至15日全殲敵12萬餘人,生俘黃維。此後,為配合平津戰役,按照中共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部隊進行瞭20天休整。

  第三階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華東野戰軍對被包圍的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經過4天戰鬥,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共30萬人,俘獲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李彌逃脫。這次戰役,我軍參戰部隊60萬人,敵軍先後出動兵力80萬人,歷時65天,共殲敵55.5萬餘人,使蔣介石在南線戰場上的精銳部隊被消滅幹凈,基本上解放瞭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廣大地區,使國民黨反動統治中心南京處於人民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淮海戰役粟裕回憶錄

  粟裕說:淮海戰役是在中央軍委和總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下取得勝利的。淮海戰役這個大題目要請小平同志來講。毛主席對淮海戰役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一鍋夾生飯,硬是被你們一口一口地吃下去瞭。我的理解,是指淮海戰役發展成為南線戰略決戰並取得勝利的條件,不是一開始就成熟的,形勢的發展變化多端,中央軍委、總前委審時度勢,統一籌劃,集中集體的智慧,正確指導瞭戰役全過程,充分發揮瞭主觀能動性,還乘敵之隙,充分利用瞭敵人的錯誤,終於取得瞭偉大的勝利。所以,必須從戰局變化中,從發展階段中,來研究淮海戰役,這是應該註意的。

  以上是關於淮海戰役粟裕的戰略目標和戰術的詳情,如你想瞭解更多淮海戰役信息,敬請關註中國歷史網!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