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16:14
淞滬會戰是日本繼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也是中國自衛反擊的一場戰爭,是一場侵略與自衛的戰爭。據悉,此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國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那麼,你可知淞滬會戰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淞滬會戰又有何歷史意義?帶上問題小編將在下文為大傢一一揭曉。
淞滬會戰的歷史背景
淞滬會戰的發生是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瞭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並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
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沖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且,此次戰爭是日本野心膨脹的結果。在二十世紀初中期,日本站在往資本主義國傢度過,他需要大量的市場與資源,為此,日本制定瞭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所以,淞滬會戰是日本帝國主義在制造盧溝橋事變後,又企圖在中國的華北制造第二個滿洲國的結果。
淞滬會戰的發生使得中國的傷害滿目狼瘡,這裡變成瞭煉獄。淞滬會戰的歷史意義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即加強瞭對經濟重心上海的挑釁。
而後,歷史進入1937年8月9日,日軍侵入上海虹橋機場警戒線滋事,藉此集中多艘戰艦,並以海軍陸戰隊登陸,要求我撤退駐滬保安隊,經我嚴詞拒絕。其後,日軍長谷清師團企圖重演“七七事變”,於8月13日上午9時15分,集結駐滬陸軍及海軍陸戰隊約萬餘人,向我保安隊進攻,淞滬戰事拉開揭幕。
淞滬會戰發生後,中國軍隊第9集團軍於次日完成圍攻準備,15日晨攻擊據守上海市區約1.5萬日軍,重點指向日海軍陸戰隊主力所在的海軍營房,但因日海空軍實力遠超中國軍隊,故我軍損失慘重,多次攻擊亦未能成功。
此戰堅定瞭中國抗戰必勝的信心,振奮瞭全國同胞的愛國熱情,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白日夢宣告破滅,為中國沿海工業的內遷贏得瞭時間。
而中國軍隊的犧牲精神和戰鬥能力也獲得瞭各國軍事觀察傢的高度評價。擁有強大作戰潛力的中國遂在艱苦戰爭磨煉之下,慢慢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上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以上是小編根據淞滬會戰的背景及意義一事所做出的解說,如您還想要瞭解更多與淞滬會戰或者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所發生的相關事件,敬請關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