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15:46
中英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一直以來都是中國人民的心頭之痛,因為這次戰爭可謂是撞開中國大門的第一戰。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是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政府被迫開放瞭五個通商口岸,西方國傢的工業品自此源源不斷的湧進中國。那麼,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迫開放的港口城市有哪些呢?請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第一次鴉片戰爭背景原因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為貨品出口地,而中國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為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由於中國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中國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尼絨等工業制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這使中英貿易為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入超)。而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為貨幣,由於與中國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為瞭扭轉頹勢,獲取更多的利益,英國商人向中國輸入瞭鴉片。而此時的清政府由於長期的閉關鎖國,實施封建統治,導致其國力江河日下。在看到鴉片給清人及政府帶來瞭嚴重危害之後,遂開始瞭禁煙運動,這大大的減少瞭英國向中國輸入鴉片的利益。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過程
林則徐在廣州實施禁煙運動,收繳英國商人的大量鴉片,並將銷售鴉片的英國商人驅趕出境,道光皇帝下旨封港,並斷絕與英國的所有貿易往來。英國女王為此發表演說,鼓動英國國會通過瞭英國向中國發起戰爭。英國遠征士兵和軍艦在 英國全權公使懿律和義律的率領下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面,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戰爭爆發之初,中方隻視英軍為蠻夷,認為不具威脅。在中國的沿海地區,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松弛。後來英艦以驚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達天津大沽口外,本來主張戰爭的道光帝,眼見英艦迫近,懾於兵威,開始動搖,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同時,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將臨,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英軍覺得所得利益沒有達到原本的期望,遂又擴大侵略,一路北上,直逼南京。道光帝迫於威脅,又派耆英前往議和。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簽約內容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政府議約,8月29日,中國清政府全部接受瞭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瞭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滿足瞭英國大多數的要求。主要內容:
1. 割香港島給英國。
2.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設駐領事館。
3. 中國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2100萬元的成分是: 600萬賠償鴉片,300萬償還英商債務,1200萬英軍軍費。
4. 英國在中國的進出口貨物納稅,中國與英國共同議定。
5. 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中國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
6. 享有領事裁判權,英國人在中國犯罪可不受中國法律制裁。
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將中國當時最為發達的幾個沿海港口城市向英國開放。五口通商後,清朝海關及稅率被英國控制,關稅主權受到破壞,外國商品大量傾銷中國,嚴重危及中國民族企業的發展。鴉片繼續銷售,白銀外流,銀價上漲,更是出現瞭銀貴錢賤的情況。
在新開的五個條約口岸中,長江口的上海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和茶葉的產地,又位於江、浙富庶之區,同時是國內南北海運的中間站,原在廣州的英美商人及其雇傭的買辦蜂擁而至,開設洋行。英美法三國相繼沿黃浦江設立租界,並不斷擴展,形成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中國市場大門的打開,使得商品貿易首先在沿海地區展開,工商業日益充滿活力,大批新興城市興起,打下瞭沿海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的基礎。
以上就是對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原因、過程結果以及對《南京條約》中被迫開放港口城市的有關介紹,如想瞭解更多詳情,敬請關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