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15:10
黃百韜是國民黨一位悍將,他在抗戰時期策劃“皖南事變”讓新四軍的慘敗,解放戰爭打響,淮海戰役中他指揮指揮第7兵團作被華野圍殲後,他留信給蔣介石後自殺,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第7兵團被華野圍殲,下面中國小編將為大傢揭秘黃百韜指揮指揮第7兵團被圍殲的真相。
淮海戰爭爆發
10月23日,粟裕發佈淮海戰役預先命令。
11月4日,粟裕發佈攻擊命令。
11月5日,徐州剿總發現華野主力有南下跡象,即開始實施徐蚌會戰計劃,下令各部於次日向徐州和津浦路兩側收縮,準備與解放軍決戰。隻有黃百韜第7兵團因等待從海州西撤的第44軍,其撤退時間推遲到11月7日開始。
11月6日晚,華野按計劃發起淮海戰役。第11縱隊及江淮軍區兩個旅由宿遷向北疾進,造成威逼徐州的聲勢;第1、6、9縱隊和魯中南縱隊主力,附炮兵五個連攻擊新安鎮之敵;第2、12縱隊和中野第11縱隊,附炮兵五個連攻擊阿湖之敵;第4、8縱隊附炮兵三個連攻擊邳縣、官湖之敵,並控制運河以東阻擊陣地;魯中南縱隊一部包圍郯城;第7、10、13縱隊附炮兵六個連攻擊韓莊、臺兒莊之敵,促使第3綏靖區馮治安所部起義,然後直出隴海路,切斷黃百韜兵團與徐州聯系,並準備阻擊由徐州東援之敵。
與此同時,由陳毅、鄧小平指揮的中野第1、3、4、9縱隊和華野第3、兩廣縱隊及華北軍區冀魯豫軍區的兩個獨立旅,攻擊商丘之敵,然後兵分兩路,中野四個縱隊向徐蚌線出擊;華野兩個縱隊和華北兩個獨立旅攻擊黃口、徐州,吸引敵邱清泉兵團回援。
劉伯承指揮中野第2、6縱隊和陜南軍區之第12旅,在平漢線沿線側擊、扭擊由確山東進的敵黃維兵團。
同時規定各軍區地方部隊的任務如下:中原軍區之桐柏、江漢軍區部隊破擊平漢鐵路信陽至漢口段;豫皖蘇軍區部隊破擊津浦鐵路徐州至蚌埠段;華東軍區之江淮軍區部隊破擊隴海鐵路徐州至運河車站段;蘇北軍區部隊牽制兩淮之敵;華北軍區之冀魯豫軍區部隊破擊隴海鐵路徐州至商丘段。
11月7日,黃百韜第7兵團五個軍十一個師共約十二萬人開始向西撤退。主力第25、44、64、100軍經運河大橋撤退,第63軍則經窯灣渡運河西撤,擔任兵團側翼掩護。當日晚,兵團先頭部隊已到炮車地區。
11月8日,兵團司令部和第44、64軍渡過運河,但後續部隊在經過運河大橋時,由於數萬部隊和由海州撤退的數萬軍民都要從運河上唯一的大橋通過,人員、車輛、馬匹連綿百餘裡,加上有解放軍逼近的消息,在過橋時爭先恐後,互不相讓,秩序大亂,有的部隊甚至開槍奪路,導致打死、踐踏死、掉入運河溺死者不計其數。盡管在渡運河時總共損失約一萬人,但至次日,第7兵團大部渡過瞭運河。
由於黃百韜兵團的迅速撤退,解放軍未能在新安鎮捕捉到其兵團主力,僅第4、8縱隊攻占邳縣,第7、10、13縱隊攻占韓莊、萬年閘,包圍臺兒莊。在此情況下,如無意外,黃百韜兵團很可能順利退回徐州附近。
但就在這關鍵時刻,第3綏靖區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按預先計劃率第3綏靖區兩個軍三個半師共2.3萬人在臺兒莊、賈汪起義。將防區立即移交給解放軍,使解放軍第7、10、13縱隊迅速經臺兒莊、賈汪南下,一舉切斷黃百韜兵團西撤徐州的退路。
第3綏靖區所屬第59、77軍,原是西北軍舊部,其前身是抗日戰爭中在盧溝橋打響第一槍的第29軍和屢立戰功的張自忠第33集團軍,抗戰勝利後,被整編為兩個軍四個師,番號改為第3綏靖區,駐守徐州。所部官兵對蔣介石打內戰,歧視排擠雜牌深感不滿。特別是在濟南戰役中原西北軍舊部的吳化文起義後,蔣介石對第3綏靖區部隊更不信任,不僅免去瞭張克俠徐州城防司令的兼職,將第3綏靖區部隊所擔任的徐州防務交給嫡系第8軍,而且將第3綏靖區一些軍官的傢屬遷往江南作為人質,引起瞭所部軍官的不滿和恐慌。共產黨從大革命時期開始就對西北軍做瞭大量爭取工作,尤其在馮治安部隊更是通過各種關系有組織、有計劃地以不同形式、不同對象開展爭取、策反工作。這次的起義就是中共長期爭取的結果。
何基灃,1937年任29軍100旅旅長時率部在盧溝橋奮起抗擊日軍的侵略。1938年秘密進入延安訪問學習達兩個月之久,其間曾與毛澤東等中共高級領導多次會談,隨後於1939年被批準為中共特別黨員。解放戰爭時任國民黨第77軍軍長,與中共華東局保持聯系,接受中共中央的指示。但蔣介石有所察覺,便將其升任第3綏靖區副司令,實際上是明升暗降,免去瞭第77軍軍長之職,失去瞭軍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