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15:10
張克俠,1927年赴蘇聯留學,1929年秘密加入中共。1943年起任第33集團軍參謀長,後升為副司令。他一直接受周恩來的直接領導,從事對所部的爭取、策反工作。
在中共地方黨和解放軍的協助下,何、張兩人利用官兵對蔣介石的不滿,開展多層次的動員、策反工作,爭取瞭一批中、下層軍官。1948年10月起,淮海戰役醞釀過程中,周恩來就指示華東局派人與何、張聯系,組織起義,配合解放軍的作戰。華野先後派朱林、楊斯德、孫秉超等人進入第3綏靖區,與何,張取得瞭聯系,並根據解放軍的要求,進行瞭起義的準備,計劃讓出運河防線,控制渡口、橋梁,確保解放軍順利渡過運河。
11月5日,馮治安按徐蚌會戰計劃的部署,命令各部退守韓莊、萬年閘、臺兒莊一線。何基灃秘令第77軍37師111團將地下黨員王世江任營長的第3營留在運河以北,以便與解放軍聯系。11月6日,解放軍第10縱隊逼近韓莊,王世江即率部起義。而此時59軍的上層軍官對起義還沒有統一認識,軍長劉振三以看病為名放棄指揮去瞭上海,師團長有的猶豫不決,有的要求推遲起義。而77軍軍長王長海也稱病告假,把部隊交給何基灃。何基灃、楊斯德認為形勢緊迫,決定於11月8日起義,凡不同意起義者一律就地解決。就在這時,解放軍已占領萬年閘,並有三個團渡過運河。在解放軍步步逼近的壓力下,59軍終於一致同意起義。而張克俠由於策反時有所暴露,被馮治安軟禁在徐州,為瞭趕上起義,他幾經周折,才擺脫監控於8日上午到達賈汪。
11月8日,何基灃、張克俠率領第3綏靖區第59軍38師、180師,第77軍之132師和37師111團,共2.3萬人在賈汪、臺兒莊起義。
11月28日,何基灃、張克俠、孟紹濂(77軍副軍長)、過傢芳(77軍132師師長,地下黨員)、楊幹三(59軍38師師長)、崔振倫(59軍180師師長)發表聯名反蔣通電,宣佈加入解放軍。
12月9日,毛澤東、朱德致電何、張,盛贊他們的起義。
何、張的起義,使得國民黨軍的運河防線出現瞭大缺口,為解放軍的三個縱隊迅速渡過運河,切斷黃百韜兵團與徐州的聯系,贏得瞭寶貴的時間,創造瞭極為有利的條件。粟裕回憶說:“當時隻要我們在賈汪多待四小時,戰機就失去瞭。”朱德指出:“何、張的起義,打亂瞭敵人原來的部署,而大部隊臨時在敵威脅下調整部署,是犯瞭兵傢大忌。”毛澤東稱贊何、張起義是淮海戰役第一個大勝利。
,在碾莊圩一帶轉入防禦。碾莊圩位於隴海路以北,運河以西,擁有十多個自然村落,這一地區由於常有洪水泛濫,房屋都建在高兩三米不等的俗稱土臺子的地基上,村莊四周還有兩三米高的土圍墻和外壕,村落、臺子之間則是佈滿水塘、窪地的開闊地,地形易守難攻。這裡原是李彌兵團防區,築有工事,黃百韜兵團到達後,迅速改進、加強瞭原有工事,形成瞭以土臺子為依托,地堡群為骨幹,每個自然村落都成為具有獨立防禦能力的堅固支撐點,交通壕縱橫交錯,兵力、火力相互支援的集團式環形防禦陣地。為防止解放軍滲透突破,在村落之間也構築地堡群,以交叉火力控制間隙地區。
11月11日,解放軍完成瞭對黃百韜兵團的包圍,華野以第4、6、8、9、13縱隊和特種兵縱隊的大炮、坦克組成突擊集團,由華野參謀長陳士渠統一指揮,擔負殲滅黃百韜兵團的任務。而以第7、10、11縱隊為正面阻援集團,第2、12、魯中南縱和中野11縱為迂回打援集團,從這一部署來看,打援兵力大於攻堅,一方面是敵增援部隊戰鬥力較強,阻擊地形平坦也不利於打援,需要佈置較多兵力;另一方面碾莊地區狹小,難以展開更多部隊。但以五個縱隊攻擊黃百韜兵團四個軍,兵力上並不占絕對優勢,這也預示著碾莊攻堅必是一場苦戰。
當晚碾莊外圍作戰打響,6縱首先攻擊張莊之敵,由於認為敵是潰退之師,有輕敵思想,加上剛經過長途行軍,倉促投入攻擊,激戰一夜僅占瞭村裡幾處房屋。
11月12日,4縱攻擊碾莊以北小牙莊、尤傢湖的第25軍,6縱、13縱協同攻擊彭莊、賀臺子的第100軍,8縱攻擊碾莊以東大院上、吳莊的第64軍,9縱攻擊碾莊以南的第44軍。各縱均采用連續突擊戰術,猛打猛攻,但這一帶房屋分散,水塘、窪地密佈,易守難攻,傷亡較大而進展緩慢。
同一天,國民黨空軍派飛機向碾莊空投對空聯絡電臺,飛機在碾莊上空發生故障而墜毀,飛機上的空軍通訊科少校科長跳傘落到碾莊,進一步密切瞭陸空聯絡,黃百韜喜形於色,叫道:“天助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