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死亡數量統計 每小時死傷人數輒以千計

2016-08-15 21:17:37

  淞滬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數量規模最大,戰鬥最為慘烈,死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據悉,此次戰役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死傷數量最多的,但是,這個最多到底是有多多人們並沒有啥概念,但是,小編這裡有一份真實的死亡數據,裡面記錄瞭淞滬會戰中每個小時死傷人數都是動輒以千計數。是不是很壯觀。要知道,淞滬會戰可是歷時三個月,那麼,這場戰役中死亡人數是多少?一起來看看吧。

  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

  1937年8月13日,盧溝橋事變一個月後,中國軍隊在蔣介石的直接指令下,在上海主動發動瞭反擊日寇的淞滬戰役。淞滬會戰爆發瞭,此一役改變瞭日軍侵華的進攻方向,由原來的從北往南,改成自東往西,使得當時的國民政府有空間西撤,客觀上使中國的工業、文化、抵抗力量得以保留。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整個會戰歷時3個月,其中,中國軍隊對從吳淞口、小川沙登陸上海的日軍的反登陸戰就有約20天。

  淞滬之戰以血肉之軀填敵人的火海

  淞滬會戰後,何應欽的報告宣佈,淞滬戰場我軍陣亡軍長1人,師長、副師長4人。由於中方海軍司令官的“沉船戰術”泄密,中央海軍全軍覆滅。

  李宗仁在回憶錄裡寫道:“淞滬之戰,簡直是以我們的血肉之軀來填入敵人的火海。每小時的死傷輒以千計,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歷史上,鮮有前例。”

  此戰讓世界開始對中國的抗戰刮目相看。而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蘇智良認為,此戰的意義在於粉碎瞭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使日軍速戰速決的戰略破產。

  而日軍也因在淞滬會戰中遭到中國軍隊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為後來日軍復仇制造南京大屠殺埋下瞭伏筆。

  據記載,1937年8月12日,王敬久和陳頤鼎站在江邊的炮臺灣,舉目向吳淞口外望去。江面上,有十餘艘日本戰艦遊弋。王敬久時任87師師長,陳頤鼎是其下屬521團團長。陳有感而言,如炮臺還在,不論火力如何,日艦絕不敢在要塞前如此放肆。據1932年中日《淞滬停戰協定》,炮臺灣的大炮被拆除,僅殘留炮座痕跡。

  死亡人數過多,汽車都拉不完

  而據老兵陳懷禮對淞滬會戰的回憶中說到,我軍反攻時來不及剪斷日軍設置的障礙物、鐵絲網,許多士兵就撲在鐵絲網上,讓後面上來的戰友們踩在身上,沖入敵陣。而且,日本人死得多,汽車都拉不完,可我們死得更多,戰場到處都是死去弟兄們的屍體,擔架隊也上不來,傷員沒辦法送下去,隻能眼睜睜看著他們慢慢等死,聽著他們的呻吟,真是心如刀絞啊。

  在加上日本援軍不斷登陸,從9月12日開始,傷亡巨大的中國軍隊逐漸采取守勢,到11月4日退至蘇州河南岸防守。隨著日軍在杭州灣登陸,至11月12日,上海地區全部為日軍占領。

  撤退前,蔣介石希望第88師死守閘北。但師長孫元良認為孤守閘北、任敵軍屠殺,不值得,也不光榮,僅令第524團中校團副謝晉元,率該團第1營留守四行倉庫。

  在四行倉庫的東面、南面,便是英美租界。蔣介石希望這支部隊彰顯中國的抵抗決心,以爭取外國支持。

  當時,謝晉元手下僅有452人,為壯聲勢,他對外號稱有800人,這便是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的由來。日軍在戰車、炮火的配合下,輪番進攻四行倉庫,謝晉元率部搏命抵抗,4天寸土未失。

  中國軍人完成瞭最後的榮譽之戰。其後,謝晉元部得到撤退命令,退入英租界。淞滬會戰落下帷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