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開響瞭盧溝橋事變第一槍 探秘盧溝橋事變的起因

2016-08-15 21:16:58

  盧溝橋事變又稱為七七事變,此事變是中國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我們都知道盧溝橋事變的起因是日本借口士兵失蹤從而要求進入中國的宛平縣,無緣無故要持槍進入中國這方,中方自然是拒絕的,可是不知怎麼的,日軍豁然向中國開槍,從而,拉開瞭盧溝橋事變,那麼,你知道是誰開響瞭盧溝橋事變第一槍嗎?一起來探秘盧溝橋事變的起因吧。

  是誰開響瞭盧溝橋事變第一槍?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畔的槍聲引發瞭中日間長達八年的悲慘戰爭,但對於“七七事變”中究竟是誰開的第一槍,中日之間的爭論始終沒有平息。

  據悉,盧溝橋事變前,中日兩國一度傳言“將有大事發生”,而七七之夜的槍聲究竟是突如其來,還是早有預謀?

  據記載,7月8日凌晨,中日雙方談判代表尚在事件發生的宛平城內調查,日軍向宛平城發起瞭進攻。

  7月8日凌晨5:54分,日本首相近衛文磨收到盧溝橋事件的報告,他當即的反應是:“不會是陸軍的陰謀吧?”日本政府內閣一直處於被軍部驅使的尷尬中,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前,東京曾準備下達暫緩行動的命令,而關東軍搶在命令下達之前制造瞭爆炸。對於盧溝橋的爭端,內閣和軍部在是否擴大戰爭的問題上產生瞭激烈的爭論。

  7月9日之後,交戰雙方開始進入談判,主要圍繞“相關地區撤軍”,“今後的治安保障”,“中方對挑起事端道歉”以及“取締當地抗日活動”展開爭論。同時日軍也開始加緊對華北地區派兵,以增加對南京國民政府的壓力。這一派兵的舉動客觀上增加瞭華北地區的反日情緒,為以後的大規模沖突埋下瞭伏筆。

  7月11日,日本內閣召開會議同意增兵,隨後《對華作戰計劃方案》出爐,幾天後,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應戰宣言“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探秘盧溝橋事變的起因

  1937年7月7日爆發的盧溝橋事變,被看做是八年抗戰的開端,然而對於1937年的中國來說,這卻是一場遲到的事件。

  盧溝橋事變的起源追溯到九一八事變

  從中國的抗戰史來看,七七事變的源頭應當追溯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關東軍在柳條湖制造的爆炸翻開瞭中國東北十四年淪亡的第一頁。關東軍試圖在苦心經營的“偽滿洲國”和國民政府之間建立一個緩沖地帶,奉天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奉命開始瞭“華北工作”。

  盧溝橋事變的始作俑者——”土肥原賢二

  1935年10月,“中國通”土肥原賢二親赴北平,展開針對國民黨29軍軍長宋哲元的工作。關東軍司令部發佈命令,最遲在11月中旬,對宋哲元工作必須取得進展,但土肥原的華北之路並非想象中那麼順利。與日本軍政界有著微妙關系的殷汝耕在土肥原的鼓動下宣佈自治,疲於周旋的宋哲元建立冀察政權,土肥原親赴北平的努力換來兩個政權,在可進逼南京,可退守滿洲之間,“華北自治”滿足瞭關東軍的要求。

  1935年底,土肥原回奉天復職後,參謀本部命令將華北幕後指揮權移交給駐守天津的日本中國駐屯軍,並隨即突破《辛醜條約》規定的駐軍人數,先後增派8批軍隊,使駐屯軍人數由2000人增至8400人。在扼守北平的鐵路樞紐豐臺火車站,日本中國駐屯軍不斷挑起事端。1936年9月,九一八事變五周年之際,日軍軍隊入駐豐臺。

  入駐豐臺的日軍開始進逼北平,1937年年初,日軍特務機關就在宛平縣建設機場問題不斷與宛平縣交涉,但置身華北防線前沿的縣長王冷齋堅守著宛平作為衛城的職能,四個月間,日軍軟硬兼施,卻始終未能如願。王冷齋向日軍關閉大井村之路的時候,已是七七事變的前夜。

  1937年7月7日夜11時,駐紮在豐臺的日本軍隊在未通知中國北平地方當局的情況下,在國民革命軍駐地附近進行夜間軍事演習,並之後以“一名士兵失蹤”為理由,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查。

  當時駐紮在盧溝橋的是國民革命軍第37師219團吉星文部隊的一營,營長是金振中。由於時間已是深夜,中國駐軍拒絕瞭日軍的要求。

  之後日軍包圍瞭盧溝橋,雙方都同意天亮後派出代表去現場調查。但是日本的寺平副官依然堅持日軍入城搜索的要求,在中方回絕這一要求後,日軍開始從東西兩門外炮擊城內,城內守軍未予反擊。在日軍強化攻擊後,中方守軍以正當防衛為目的開始反擊,雙方互有傷亡。隨後盧溝橋北方進入相持狀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