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會戰:毛澤東沒料到一場殲敵戰演變成一場大戰役

2016-08-15 21:16:28

  淮海戰役並不單單是在華中淮海地區。這場本是一場殲敵戰,不料卻變成瞭一場巨大的戰役。這場戰役涉及縱橫千裡:東自黃海邊,西至河南商丘,北自山東臨城,南至淮河北岸。那麼究竟什麼原因讓一場小規模戰鬥演變成瞭一場戰役?下面就跟隨中國小編一起去瞭解下吧。  

  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的戰場,並不在通常意義上的華中淮海地區。這場規模巨大的戰役戰場縱橫千裡:東自黃海邊,西至河南商丘,北自山東臨城,南至淮河北岸。這是一片介於黃河與長江之間、以徐州為中心的廣闊地域,北上越過隴海路可直通平津,南下越過長江可直達京滬,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運河和淮河兩條水路交錯其間,是歷史上兵傢必爭的中原戰略要地。

  就淮海戰役的演變進程而言,軍史界素有“小淮海”與“大淮海”之稱。

  濟南戰役後,華東地區的戰場態勢已發生變化。國民黨軍徐州“剿總”自一九四八年九月開始收縮兵力,邱清泉、李彌、黃百韜的三個兵團集結在徐州以東、以西地區,蘇北海州一線兵力部署相對薄弱。華東野戰軍攻擊濟南時,預計國民黨軍將自徐州方向大規模增援,但是國民黨軍的增援行動沒有實施,華東野戰軍兵力雄厚的打援兵團沒能接敵。濟南失守後,國民黨軍失去瞭徐州北面的屏障,因此,在長江以北的中原戰場上,國###事力量形成近距離對壘:華東和中原兩大野戰軍總兵力達六十萬以上,而國民黨軍七個機動兵團、九個綏靖區司令部的正規軍和地方部隊總兵力也將近百萬——兵力龐大的兩軍對峙於一個相對狹窄的空間裡,雙方都企圖迅速判明對方的意圖並作出決策:華東野戰軍考慮的是如何進一步擴大戰果,而國民黨軍必須應對徐州軍事集團北面門戶洞開的局勢。

  濟南戰役還正進行的時候,粟裕考慮華東野戰軍打下濟南後有兩個作戰方向:一是在徐州以西尋找戰機。在這個方向上作戰,還可以與劉鄧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協同,但戰場被夾在國民黨軍華中與徐州兩大軍事集團之間,回旋的餘地不大,兵力上也處於劣勢。二是南下出兵徐蚌線,攻占淮陰和淮安,這樣不但會使徐州一帶的國民黨軍退守長江,還可以將山東和蘇北戰場連接在一起。 

  九月二十四日,粟裕在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首次提出“淮海戰役”一詞:

  軍委,並華東局,中原局:

  (一)至此刻為止,攻濟戰鬥已突入內城六個團,目前敵極混亂,決乘此時機於白晝繼續攻殲該敵。如內城之敵解決,則固守城南郊千佛山、馬鞍山之敵亦易解決[齊魯大學之敵昨已投降]。估計攻濟戰鬥日內即可完全結束,但援敵邱(邱清泉)兵團直至今晨才開始自商丘以北分向曹縣、成武間地區北進,而黃(黃百韜)兵團則尚未完全集結。以現有材料估計,該兵團之六十四師亦到達碭山地區。李(李彌)兵團則尚在固鎮及其以東地區。似此,如援敵知濟南已被我完全攻占,則停止北援而轉為加強戒備,以防我主力南進之可能性,戒備似較繼續北援之可能為大。如敵仍繼續北援,我們當按既定之方針殲滅援敵。如敵停止北援,則我們下步行動,擬作如下建議。1、為更好地改善中原戰局,暴露津浦線,並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江邊及津浦線沿線,以減少其機動兵力,與便於我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以及便於爾後華野全軍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方便,和爭取華中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持,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該戰役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強一個縱隊]攻占兩淮,並乘勝收復寶應、高郵,而以全軍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今江蘇邳縣)車站沿線兩岸,以殲可能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而改經浦口、長江自揚州北援,則我於兩淮作戰結束前後,即進行戰役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占海州、連雲港,結束淮海戰役,爾後全軍轉入休整。

  2、隻進行海州作戰,僅以攻占海州、新浦、連雲港等地為目的,並以主力控制於新安鎮(今江蘇新沂)、運河車站南北及嶧(嶧縣)棗(棗莊)線,以備戰姿態進行休整。此案對部隊休整[隻有攻城部隊須稍事休整,至昨黃昏為止,攻城部隊之六個縱隊僅傷亡八千餘人,昨晚及今晨傷亡尚不在內,依此傷亡並不算大]更便利,但會增加今後攻占兩淮的困難[敵可能增兵]。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