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16:28
3、全力向南求援敵之一部而殲滅之,但在濟南攻克[後],敵人加強警惕,可能退縮,恐不易求戰。
4、全軍即進入休整,如此對部隊有好處,但易失去作戰之秋涼氣候,和濟南失守後加於敵人之精神壓力。
中央軍委致電中原野戰軍征求意見。
第二天,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司令員陳毅、參謀長李達回電:“濟南攻克後,我們同意乘勝進行淮海戰役,以第一方案攻兩淮,並吸打援敵為最好。”
二十五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
饒(饒漱石)粟(粟裕),告許(許世友)譚(譚震林)王(王建安),劉(劉伯承)陳(陳毅)李(李達):
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戰役後再進行一次休整。淮海戰役可於十月十號左右開始行動。你們應利用目前半月時間,使攻濟部隊獲得短時休息,然後留一個縱隊位於魯西南起牽制作用,吳化文亦應移至魯西南,其餘全部南下,準備進行幾個作戰:(一)估計不久邱兵團將退回商碭地區,黃兵團將回至新安鎮、運河車站地區,你們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兵團於新安、運河之線為目標。(二)殲滅兩淮高寶(淮陰、淮安、高郵、寶應)地區之敵,為第二個作戰。(三)殲滅海州、連雲港、灌雲地區之敵,為第三個作戰。進行這三個作戰是一個大戰役,打得好,你們可以殲敵十幾個旅,可以打通山東與蘇北的聯系,可以迫使敵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衛長江,而利於你們下一步徐州、浦口線上之作戰。因此,你們應在酉(十月)灰(十日)以前做好有關這一戰役的充分的準備工作,要開一次像上月曲阜會議(華東野戰軍制定濟南戰役計劃的會議)那樣的幹部會,統一作戰意志,調整內部關系。
淮海戰役的作戰方案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華東野戰軍召開前委擴大會議,討論淮海戰役的作戰方案。
二十八日,毛澤東再次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致華東野戰軍,強調“淮海戰役第一個作戰並且最主要的作戰是鉗制邱李兩兵團殲滅黃兵團”。
那時,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已沿隴海路西進至蘇北的新安鎮,毛澤東特別提醒,新安鎮距離徐州很近,一旦黃百韜遭遇攻擊,位於徐州附近的李彌的第十三兵團和邱清泉的第二兵團增援便利,因此這一戰役會比濟南戰役規模更大,需要一個月或一個半月的時間。十幾天後,毛澤東就淮海戰役作戰方針再次致電華東野戰軍,確定戰役第一階段的作戰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要求華東野戰軍“以兩個縱隊擔任殲滅敵一個師的辦法,共以六個至七個縱隊”,分割殲滅黃百韜兵團的三個師。同時還要以“五個至六個縱隊,擔任阻援和打援”,“使邱清泉、李彌兩兵團不敢以全力東援”。至此,華東野戰軍和中央軍委共同達成的淮海戰役作戰計劃,依舊屬於“小淮海”的范疇。所謂“小淮海”,主要指戰役規模而言——盡管毛澤東起草的電報在收入《毛澤東選集》第四卷時,標題定為《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但是,共產黨決策層當時預想的作戰核心是:殲滅黃百韜兵團,將控制范圍伸展到蘇北和蘇中去,迫使駐防在徐州附近的國民黨軍主力回撤長江,至少是回撤一部分兵力,使收縮緊密的徐州軍事集團開始疏松,從而乘勢占領魯南和蘇北地區的一系列重要城鎮。毛澤東希望華東野戰軍在十一、十二月完成上述作戰之後,一九四九年一月開始休整,三月主力西進配合中原野戰軍“將敵打至江邊各點固守”,然後秋季“主力可以舉行渡江作戰”。
此時,毛澤東和粟裕都無法預料,一旦戰役發動將演變為何等規模,更沒有預料到此戰最終能將國民黨軍徐州軍事集團全部吃掉。
十月十三日,為配合華東野戰軍殲滅黃百韜兵團的作戰,中央軍委命令中原野戰軍向隴海線上的鄭州發起攻擊。
鄭州之戰是淮海戰役正式發動前一次重要的戰役。
鄭州之戰不僅結局出乎預料,更重要的是,此次作戰推動瞭“小淮海”向“大淮海”的轉變。
鄭州扼守平漢、隴海兩條鐵路的交會處,是國民黨軍重兵把守的中原重鎮。華東野戰軍攻克濟南後,為加強徐州地區的防禦以屏障南京,國民黨軍將駐守鄭州的第十六兵團全部東調,其防區由駐守新鄉的第十二綏靖區第四十軍接替。於是,在鄭州以南的戰場上,國民黨軍僅剩三個兵團。其中,黃維的第十二兵團位於河南確山,擔負隨時準備增援徐州的任務;宋希濂的第十四兵團位於湖北沙市,張淦的第三兵團位於湖北與河南交界處的棗陽、隨縣,擔負阻止共產黨軍隊南下渡江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