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的目的 百團大戰中有哪些著名戰役

2016-08-15 21:19:41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讓國人揚眉吐氣的第一次戰役。尤其是百團大戰中的幾場戰役,一改我國長期以來與日軍交戰戰敗的局面,沉重地打擊瞭侵華日軍。這些戰役粉碎瞭敵人圍困我敵後軍民的“囚籠政策”,遲滯瞭敵人向大後方的進攻,因此成為瞭百團大戰中的著名戰役。那麼,百團大戰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在百團大戰中有哪些著名戰役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百團大戰的目的

  1940年夏秋,日本帝國主義積極準備實行“南進”政策,攫取英、美、法、荷等國在東南亞和西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因此,在對國民黨軍隊誘降的同時又大舉進攻抗日根據地,並加緊推行“肅正建設計劃”和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企圖摧毀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鞏固其占領區,使中國成為其“南進”的後方基地。

  為瞭粉碎“囚籠政策”, 爭取華北戰局更有利的發展,並影響全國的抗戰局勢,克服國民黨妥協投降的危險,八路軍總部決心向華北日軍占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大規模進攻戰役。

  百團大戰中的著名戰役

  正太戰役

  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德懷、副參謀長左權下達《戰役預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大舉破擊正太鐵路。同時要求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石等鐵路以及華北一些主要公路線,也部署適當兵力展開廣泛的破擊,以配合正太鐵路的破擊戰。但在戰役開始後,由於八路軍廣大指戰員和抗日根據地民眾痛恨日軍的“囚籠政策”,參加破擊戰的積極性非常高,因此各部投入瞭大量的兵力,百團大戰因此形成。

  關傢垴戰役

  10月11日,岡崎大隊沿山西省沁縣—西營—王傢峪路線東進,他們試圖尋找八路軍總部,施行“斬首”行動。25日,岡崎率500多人,繼續向東,沿桐裕河谷進入瞭藏有八路軍兵工廠的黃崖洞。彭德懷聞訊大為惱怒,決心消滅岡崎大隊。岡崎謙受出於職業軍人的敏感和軍事素養,率部連夜占據瞭關傢垴和柳樹垴。

  10月29日23時左右,左權得知岡崎大隊已占據關傢垴和柳樹垴,經再三考慮,左權決定讓總部特務團提前發起攻擊。一開始戰鬥進展相當順利,特務團很快靠近瞭關傢垴上的一排窯洞。就在準備發起進攻時,左側的一間窯洞突然響起猛烈的機槍聲,把特務團壓瞭回去。

  原來,岡崎大隊已將整排窯洞貫通,每個窯洞都築有機槍陣地,既可獨立作戰,又可與其他窯洞互相掩護、互相支援,形成交叉火力網。特務團不明就裡,在與日軍爭奪窯洞時,付出瞭不小的代價。歐致富一看情況不妙,立即命令各營暫停攻擊,就地隱蔽,等大部隊發起攻擊後,再裡應外合。

  在收到總攻信號後,參戰部隊向關傢垴和柳樹垴同時發起攻擊。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決死隊在天亮時占領瞭柳樹垴。決死隊沒有料到,一個中隊的日軍居然乘38團與25團調整部署時,利用夜色作掩護,又悄悄地接近瞭柳樹垴陣地,柳樹垴陣地又被日軍奪走。

  進攻關傢垴也同樣艱難。由於攻擊地形十分不利,能接近日軍陣地的隻有一條約1尺寬的小路,戰鬥打得異常殘酷。戰士們一次又一次地攻擊,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往上爬,反復與日軍短兵相接,傷亡極大。戰至中午,772團1營原本70多人的1連隻剩下3人;50多人的3連隻剩下指導員和2名傷員;近70人的4連隻剩下10餘人。午後,1營剩下的人員在營長蒲大義的帶領下仍繼續配合兄弟部隊向日軍攻擊。14時,當1營被兄弟部隊換下來時,隻剩下6個人。

  娘子關戰役

  娘子關是中國山西的戰略要點,當時在娘子關一帶有孫連仲的第二十六路軍、馮欽哉的第二十七路軍和曾萬鐘的第三軍。為瞭防禦日軍的攻擊,守軍第17師在趙壽山率領之下,修築防禦工事抵抗日軍的攻擊。因娘子關以東雪花山失守,第17師反攻未逞,退守乏驢嶺。日軍占領雪花山後,時時向乏驢嶺陣地發起攻擊,企圖突破正面,與舊關之敵會合,繼而進攻娘子關,激戰數晝夜,日軍不能越雷池一步。

  為瞭攻下乏驢嶺,日軍大量增援兵力並派日軍飛機進行轟炸,我方傷亡慘重,營以下軍官傷亡二十七人之多,士兵前仆後繼,傷亡過重,彈藥殆盡,即以石擊敵,終因寡不敵眾,乏驢嶺南側陣地為敵突破。娘子關失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