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VS戰機:且看陳錫聯上將如何扭轉乾坤殲滅日軍

2016-08-15 21:27:13

  步兵對上戰機,一個以步行作戰,一個以飛行作戰,兩種作戰方式撞在一塊就好比彈弓對上機關槍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那個會贏那個會一敗塗地,但是,有句老話說得好,常識就是用來打破的,10937年,中國的陳錫聯上將在與日軍的戰爭中用步兵殲滅瞭日軍的24輛戰機,這說起來是不是有點天方夜譚呢?別不信,現在小編將帶您進入1937年那個戰場,一起來看看吧。

  步兵VS戰機:且看陳錫聯上將如何扭轉乾坤

  陳錫聯,原名陳錫廉,字廉甫,湖北省紅安縣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在陳錫聯上將晚年的回憶錄《陳錫聯回憶錄》中記載:

  1937年10月18日夜,陳錫聯根據劉伯承“既要大膽,又要謹慎;抓住戰機,機斷專行”的指示,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結果擊毀敵機24架,斃傷日軍警衛部隊100餘人,創造瞭以步兵殲滅大量敵機的光輝戰例。“你們團單獨行動,既要大膽,又要謹慎;抓住戰機,機斷專行”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1937年7月7日抗戰全面爆發,8月25日,陜北紅軍主力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其中,紅軍第十師被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第七六九團,紅十師師長陳錫聯擔任第七六九團團長。全團計2900餘人,全部是紅軍精英,是第一二九師的拳頭。

  9月30日,一二九師師長劉伯承率領第七六九團與師前方指揮所,組成先遣隊,從陜西富平莊裡鎮出發,日夜兼程,向山西挺進。北上途中,劉伯承和第七六九團團部坐在一節車廂裡,他對陳錫聯耳提面命。在後來回憶起這段往事時,陳錫聯仍然激動不已:“利用這個機會,他向我們精辟地講解毛主席的戰略思想和戰術原則,講述如何堅持獨立自主的抗日遊擊戰等一系列問題。劉師長以其豐富的軍事實踐和高深的理論造詣,給我們上瞭一堂深刻生動的政治課、軍事課,使我獲益匪淺,終身難忘。”

  此時的陳錫聯雖然領導著3000多人的隊伍,但他畢竟還是個年輕人,開朗活潑。而劉伯承當時45歲,沉穩持重,時時處處有長者風范,對年輕幹部尤為關愛。在談話中,劉伯承常常為陳錫聯等縱論戰局:國民黨部隊在晉北集中瞭那麼多部隊,但在日軍面前卻一退再退。他們隻會用正面阻擊的辦法,怎麼能擋住強敵呢?依我看,要保衛太原,也不是不可能的,但要用“扼咽拊背”的辦法。

  陳錫聯問:“怎樣才能‘扼咽拊背’呢?”

  劉伯承說:“所謂‘扼咽’,就是要守住忻口、娘子關兩處要沖。所謂‘拊背’,就是從側背後打擊敵人。國民黨部隊在忻口、娘子關擔負‘扼咽’的任務,是正面防禦戰,但能不能守住咽喉之地,還很難說,我看是兇多吉少。我們的任務是拊擊敵人的側背,配合正面作戰。不管他們是否能扼守住要沖,我們一定要在側背後狠狠地打擊敵人。”

  陳錫聯急切地問:“我們團的具體任務是什麼?”

  劉伯承說:“你們團的任務,是在崞縣(註:今山西省原平市)東北側擊從雁門關向忻口前進的日軍。你們團單獨行動,既要大膽,又要謹慎;抓住戰機,機斷專行。”

  一路上,劉伯承還手把手教陳錫聯等掌握、使用新的作戰指揮手段,教大傢如何佩帶使用防毒面具。針對陳錫聯等年輕幹部過去打仗不大註意熟悉地形和不會搞沙盤作業的弱點,劉伯承多次教他們搞沙盤作業。有時到站停車,他就在站臺邊擺上幾堆沙子,蹲著給大傢講解,用眼鏡盒、茶缸做道具,一次次搞現場演示。演示中,他反復強調說:千萬不要小看沙盤作業,小范圍的作戰預先用它擺一擺,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打起仗來把握就大得多;即使是一般性的訓練,結合戰例擺一擺也大有好處。

  劉伯承對通信聯絡問題也很重視。剛上火車,他就叫陳錫聯派人從車頭到車尾拉上電話線,而且是復線。一路上,他經常讓陳錫聯與車尾保持聯絡,有時他還親自搖一搖電話機,聽聽是否通暢。劉伯承言傳身教,陳錫聯受益良多:“劉師長重視通信聯絡的做法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以後我不論到瞭哪裡,隻要條件允許,都要帶上電臺,及時溝通與有關方面的聯系,很少吃虧。”

  很快,劉伯承要去五臺山開會瞭,臨分手時,他緊緊握住陳錫聯的手,再次叮囑:“你帶第七六九團單獨行動,要抓住戰機,主動殲敵。我們師抗日的第一仗就看你的瞭。第一仗可以打小一點,但這第一炮一定要打響。”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