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31:00
戰後,美國著名記者約翰·托蘭在《醜事:珍珠港的內幕》中斷言,羅斯福總統早已從被破譯的日軍無線電中得知:日軍將偷襲珍珠港。但因為當時全美國都不願意卷入歐亞戰爭中,所以羅斯福總統有意隱瞞瞭這份情報,故意讓日軍先下手,從而統一全國對日開戰的決心。
日軍當年任偷襲珍珠港飛行部隊總指揮的淵田津雄在他的《襲擊珍珠港》一書中也持同樣的看法,因為“羅斯福在12月7日會見中國大使胡適時說:我有一種預感,48小時內,將會發生不妙的事件!”
那麼,羅斯福總統真的把珍珠港這麼多的先進飛機、軍艦和幾千官兵的生命拿去做誘餌來“激怒”美國人民,從而使美國參戰嗎?
5、希特勒為何放走34萬英法聯軍?
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對歐洲發動瞭“閃電戰”,英法聯軍在十幾天內潰不成軍,撤至法國一個叫敦刻爾克的小三角地帶。前是無邊大海,後是德國追兵,即使背水一戰,也難逃覆滅之災。
但是,5月24日,希特勒居然下瞭一道誰也無法理解的命令:停止追擊。因為他的這道命令,英法聯軍贏得瞭3天的寶貴時間,得以乘船逃離敦刻爾克。希特勒為何要下令放走已成甕中之鱉的英法聯軍呢?這成為戰爭史上一大奇謎。
一種說法是:希特勒故意放走英軍,是為瞭將來能順利地與英國達成某種和談協議;另一種說法是:德軍空軍司令戈林嫉妒陸軍的戰功,說服希特勒下令陸軍停止追擊,由他指揮空軍來轟炸英法聯軍;
還有一種說法是:敦刻爾克處於沼澤地,希特勒為避免陸軍坦克部隊的損失才下令放棄追擊;最後一種說法是:希特勒的賭徒心理在作祟,他害怕贏得太多、太快反而會輸,從而朝令夕改。究竟是怎麼回事,大概隻有希特勒本人清楚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