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役失敗原因 9000戰士全軍覆沒

2016-08-15 21:34:59

  歷史上曾發生過N場戰爭,戰爭的結果肯定有輸也有贏,失敗的原因是多元化的,有可能是因為佈局不當或是其他一些原因。金門戰役是國共內戰的一場戰爭,但這場戰爭最後卻失敗瞭,那麼您知道金門戰役失敗的原因是什麼嗎?該問題就由中國小編告訴你吧!

  歷史上金門戰役失敗原因:

  幾十年前的金門戰役,是我軍在全國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情況下,在兵力和裝備都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進行的,但結果我們都知道瞭,參加戰役的三個團九千餘人全部戰死或被俘。幾乎無有生還。這在解放軍史上被稱為解放軍戰史上最大的敗仗。

  是啊,回想當時的狀況,解放軍也取得大陸的全部勝利後,國軍也撤退到臺灣及大陸周邊沿海地區小島地區做垂死掙紮,相對解放軍的兵力優勢,國軍也如喪傢之犬,惶惶不可終日瞭。

  而兩軍對峙中,國軍惟一占據的就隻有天然的海洋優勢瞭。而正是這海洋優勢,讓沒有海軍的解放軍止步於大陸海洋邊沿地區。

  當年葉飛的兵團一路像秋風掃落葉一樣,和全國的解放軍部隊一樣窮追猛打國軍的殘餘部隊,把這些國軍從大陸的各地角落趕出來,趕向大海,消滅之。

  當追趕的步伐止於福建廈門時,面對茫茫大海,葉飛兵團隻得暫時停下瞭大踏步前進的步伐,當兵團接到軍委下達攻擊金門的命令後,經過研究,兵團把攻擊離廈門最近的島嶼金門的任務下達給瞭某軍。

  當某軍領受攻打金門的任務後,軍領導中,一把手軍長正在某地治病,並不在部隊中主持工作,而政委和副軍長就成瞭這次戰役的主要領導者。

  當時該軍的部隊也到達沿海地區,要講部隊的戰鬥鬥志那是沒得說,嗷嗷叫,當時的部隊也視國軍為手下敗將,根本不把對手放在眼裡,是啊,短短三年,國軍的幾百萬精銳部隊就喪失貽盡,剩下的殘兵敗將隻得聞風而逃,從大陸一路逃到臺灣去瞭。

  當部隊得知要進行渡海作戰消滅金門的國軍時,都玩笑地說那還不是一陣風的事兒。從骨子裡根本不把金門的國軍當成回事兒。

  其實,這種情緒不僅戰士們普遍,就是中高級幹部中也很有市場,說實話,當時這些幹部也根本沒有把金門的國軍放在心上,隻等上級一個命令,部隊一個沖鋒,解決金門的國軍那還不是小菜一碟。

  當命令下達到某軍後,由政委和副軍長主持瞭作戰會議,決定從該軍三個師中各抽出一個團來,組成第一波攻擊力量,安排瞭第二波後續跟進部隊,然後預設瞭預備隊等,從軍事指揮的角度來說是無可非議的。

  最要命的是,由於部隊從上到下都對國軍掉以輕心,自信心太強,沒有認真的進行戰前準備和偵察工作,這些從大陸來的部隊,對海洋不瞭解,不熟悉,加上國軍撤退時對船隻的破壞和消毀,部隊能找到的船隻十分有限,歷經千辛萬苦才勉強找到能載運第一攻擊波的船隻,同時並沒有對潮水情況進行仔細的研究和分析,隻是樂觀地認為隻要部隊攻擊上去,一個沖鋒就能取得勝利。

  三個團的指戰員們就這樣滿懷信心地出發瞭,在海上經受瞭金門國軍的炮火打擊,損失一部份船和戰鬥力,但主力尚能保存,在經過灘塗的血戰後,第一沖擊波部隊勝利地占領瞭前沿沿海地帶的陣地,捷報傳到大陸的軍指,全軍指戰員欣喜若狂,大傢更有信心瞭。

  問題出現瞭,由於選擇的時機不合適,當第一批運送的船隊需要返航運載第二波後續部隊時,海水退潮瞭,這些運送兵員的船就被擱淺在金門的海灘塗頭上,動彈不得,這正好給海洋上的國軍海軍和守軍大炮當瞭活靶子。一會兒的時間,這些珍貴的船隊就毀於炮火之中。

  攻上海灘塗陣地的第一波三個團,按照事先的方案狠命的向前攻擊前進,指戰員們的勇氣和戰鬥力是不可否認的,打得守軍狼狽不堪,在方圓不大的金門島嶼,兩軍展開瞭血戰。

  而大陸的該軍還眼巴巴和盼著運送第一波攻擊部隊的船隻返回運送後續部隊呢,可盼穿瞭眼也不見一隻船返回,最後得知也被國軍的海軍和守軍用炮火全部催毀後,前指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是,這個錯誤也無法挽回瞭,再也找不到船隻來運送兵員作為後續兵力繼續進攻金門。

  而攻上金門的三個團,有各自團長的帶領下,血戰苦戰,最終因彈盡糧絕沒有後援而犧牲或被俘,九千指戰員幾乎無一幸免,後來聽說有絕少數個別人員潛伏數日後返回大陸報告情況。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