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34:04
越戰時期,當年有無數英雄死於戰場,但他們為中國立下不少戰國,而於慶玉烈士的骨灰卻在遲遲16年才能安放英雄山烈士陵園。那麼為什麼卻推遲的16年?這其中有什麼原因?下面中國跟大傢講訴越戰一等功臣為何16年之後才能魂歸英雄山。
戰鬥英雄孫兆群給編輯部的一封信
編輯同志:
您好!
我叫孫兆群,是全國九屆人大代表。代表證號:2781,現為國防大學在讀研究生。我曾在1985年自衛反擊戰的“12·2戰鬥”中擔任突擊隊長,是該次戰鬥的具體組織者、指揮者。這次戰鬥使我全身十七處負傷,體內至今仍殘存著0·2-0·8mm以上的彈片七枚。(小於此不記)
戰場上的血與火,促使我和戰友、部下凝結瞭深厚的友情,堪稱生死之交。“12·2”一戰之前,我和我的突擊隊員們,都已經做好瞭流血犧牲的思想準備,大傢約定:“誰在這次作戰中犧牲瞭,活下來的同志一定要到他傢裡看望一下他的父母”。
林彪在天安門宣讀瞭毛澤東的“5.20聲明”之後,對越南南方的英雄代表面授機宜
作為殘酷戰爭的幸存者,我無法忘記那些與我一同沖鋒陷陣的戰友的音容笑貌,我懷念他們,也像思念自己父母一樣惦記著他們的雙親。作為犧牲戰士的連長,我對烈士父母始終有一種負疚感:我將他們的孩子領出去作戰,卻沒有能把這些生龍活虎的小夥子帶回到父母膝下……這一筆感情債,也許我今生今世也難以還清,但我願意以畢生的精力來償還。
就是出於這種做人的良知和感情上的不安,我從不敢忘記那個戰前約定,十幾年來,我一直忠實地、心甘情願地履行著自己的諾言,利用節假日多次到烈士傢中看望。時光流逝,如今我也當父親十多年瞭,我疼愛自己的兒子,同時就更能體會烈士父母痛失愛子的心情。在
通過親身走訪,我知道,我們山東省民政部門為烈士傢屬做瞭大量行之有效、溫暖人心的優撫工作。我連共有十四名烈士來自山東,據我瞭解,其中鄒城市對軍屬烈屬的優撫工作最為重視。我作為烈士生前的戰友和領導,也代表烈士的親屬,向負責任的當地政府表示衷心感謝。
然而,也有一些地方民政部門的優撫工作十分令人失望,此信就是想向貴刊反映一樁讓我非常氣憤的事情。
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劉莊村,是我連於慶玉烈士生前故鄉,該縣一直未解決於慶玉烈士的骨灰安放問題。十六年瞭,這位英勇頑強被追記一等功的優秀戰士,就“安息”在平陰縣火葬場簡陋的骨灰堂裡……
關於該問題,我與烈士親屬曾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均未果。在這種不得已的情況下,向你們求助,希望通過媒體的監督,使該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讓烈屬安心,讓烈士在九泉下瞑目。
隨信附上兩位記者寫的《烈士骨灰隨意擱置16年,貧病交加的烈士父親憤而自殺》一文,對此事詳細說明。
謝謝!
敬禮!
孫兆群
2001年9月於北京
慶玉的骨灰還在火化場放著呢,他們糊弄你哩!
2001年8月8日,濟南軍區某師副參謀長、軍區授予“淡泊名利、無私奉獻”榮譽稱號的一等功臣、全國第九屆人大代表、國防大學在讀研究生孫兆群上校,在兩位記者的隨同下,一路顛簸輾轉到瞭濟南市平陰縣孝直鎮劉莊村。這是齊魯大地上一個普通的小村莊,吸引孫兆群一行來到這裡的,是一位烈士和他的傢庭。孫兆群當年曾在自衛反擊戰中任敢死隊長,這位犧牲的戰士,正是由他帶領著沖鋒陷陣但不幸倒下的敢死隊員。
戰場上凝結下的生死情誼是穿越時空的,戰友們一去已十六年瞭,卻仍活在孫兆群心裡。他懷念他們的最好方式就是盡量抽時間到他們傢裡去看看,看看烈士年邁的父母,問問有什麼困難自己可以幫助解決。
路上,孫兆群向記者介紹,這位於慶玉烈士是在1985年12月2日雲南邊境的出擊戰鬥中犧牲的,軍事素質過硬,戰鬥作風英勇頑強,殲敵多名,被追記一等功。“於慶玉是我們連隊屈指可數的-等功臣,在這平陰縣大概是唯一的一等功臣”,接著,他說起烈士傢裡的情況:於慶玉父親幾年前去世,母親已有80歲瞭,身體不太好,小病不斷。慶玉犧牲後,縣裡按政策給他二哥在縣面粉廠安排瞭個工作,但效益不好難以為繼--總的來說,傢境比較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