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33:16
兒童和婦女相對於男子來說一直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尤其是兒童,在我們的印象中該是無憂無慮的存在,作為孩子,傢裡自有父母親人為他們擔起一起切,他們還小,對他們來說,賺錢養傢不是他們的責任,保衛國傢領土對他們來說還太過於遙遠,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健康快樂的成長。
但是,這是對於生長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們來說的,你知道在中國的抗日戰爭時期,有許多的兒童就已經參與抗日戰爭瞭嗎?他們站崗放哨送情報,采集藥材增收入,組織變工大生產 支援抗戰送公糧......等等無所不作,你能想想得到當時的情況嗎,現在,就請大傢跟隨小編的步伐,一起回到那個抗日年代,看看這些令人心疼的孩子在那個年代是怎麼生存的吧。
抗日戰爭時期,在娘子關鎮的吊鉤村卻又著一群兒童軍團,他們還是孩子但是他們就已經是兒童少年先鋒隊的一員。以下是當時不滿17歲就已經是少年先鋒隊隊長的回憶錄。
據記載,少年先鋒隊隊長回憶說:我先是在娘子關鎮吊溝村當兒童團長兼少年先鋒隊長,1943年2月開始擔任小區兒童團長、青年小區委員(半脫產)。我所在的小區位於娘子關北部,是晉察冀邊區平定縣第二區東半區(簡稱東區),有10個行政村,60個自然村。1945年7月,不滿17歲的我加入中國共產黨,調任西傢莊村小學教師,1949年3月隨軍南下到湖南、廣西工作。現特撰這篇抗戰回憶文章,留給後人,銘記歷史,不忘國恥。
站崗放哨送情報 嚴防敵特保安全
當時,盤踞在娘子關、沙灘口、羊圈凹據點的日偽軍時常“掃蕩”根據地,施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制造瞭多起慘案。我抗日根據地人民針對敵偽據點,晝夜佈設3道連環哨,嚴密監視敵人的行動。並在山頭哨所豎起“消息樹”(在木桿上綁上草),敵人來犯白天推倒“消息樹”,夜晚點燃“消息樹”上的草,通知群眾轉移。民兵武裝則掛好地雷引線,埋伏在山頭上阻擊敵人。
與此同時,各村路口都設有崗哨,白天是婦女自衛隊和兒童少年先鋒隊,夜晚是老年自衛隊(45歲至55歲的隊員)。當時少先隊員手持紅纓槍盤查過往行人的路條,路條對就放行,如果沒有路條或路條字裡行間有可疑之處,就把人送到民兵隊部進行再審查。少先隊還擔負著傳遞信件情報的任務,每天有2人值勤,一般信件一日送一次,雞毛信和情報,隨到隨送快速傳遞。
采集藥材增收入 尋挖野菜度荒年
1941年至1943年,日本侵略軍在娘子關北部地區築碉堡、安據點,修封鎖墻,對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進行“蠶食”“掃蕩”和經濟封鎖。那幾年又遇上旱、蟲、雹、風等自然災害,群眾缺糧少菜,甚至連食鹽、燈油、火柴都沒有,生活十分艱難。當時有許多人由於吃不飽穿不暖,為躲避日軍又住在荒山野洞,不少人生疥瘡、患瘧疾、染傷寒痢疾以及浮腫癥。我5歲的妹妹段潤梅、3歲的弟弟段信,就是吃糠咽菜死於饑寒瘟疫的。
在這種惡劣環境下,敵後根據地軍民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武裝,軍民結合,在開展反“封鎖”、反“蠶食”、反“掃蕩”鬥爭的同時,開展生產自救抗災渡荒。我們東區各村的兒童團都組織起來,上山坡采集柴胡、半夏、桔梗、知母、車前草(豬耳朵片)、黃芩、荊芥等中藥材出售增加收入。同時還到野外攀上槐樹、杏樹、桑樹摘樹葉,在地面撿核桃、柳樹栗,挖苣苣菜、刺薊草、山丹丹蛋,割羊桃葉、盤蒜苗、芹芹菜、莎蓬萊,采集麻奶、計苗、稍稍瓜等能食用充饑的樹葉和野菜。吊溝村兒童團在尋找野菜中湧現出爬樹能手、挖野菜能手,村民們稱贊我們是尋找野菜的主力軍,在抗災渡荒中起著重要作用。
組織變工大生產 支援抗戰送公糧
當時,在毛澤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下,晉察冀邊區政府制定瞭“粉碎敵寇,克服災荒,保證軍需,充裕民生,增進農業……”的經濟建設方針。人民群眾在各級黨委和抗日政府的領導下,組織起來發展生產,實現“耕三餘一”(耕種三年有一年餘糧)。我們東區各村比較大的兒童團員也都組成變工組,精耕細作,開荒種地,增產糧食。如:吊溝村的兒童團就組成男女兩個變工組。每組各8人,在白土坡、龍漢窪開荒種地,還身背籮筐撿驢牛糞,割黃蒿、白蒿、荊稍和鏟草皮制作肥料,既能肥田,又能改良土壤,增產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