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39:21
轟炸機方面蘇軍大量裝備是SB和DB系統轟炸機,這些飛機外型古老,速度緩慢,缺乏自衛火力,普遍沒有無線電,作戰時隻能首尾相連,排著縱隊飛行。結果成瞭德軍戰機和高炮的靶子,一架架地被擊落,光是德軍51戰鬥機大隊在6月30日一天中就擊落瞭114架蘇軍轟炸機,連德國空軍元帥凱瑟林都驚呼:“擊落蘇軍轟炸機的戰鬥簡直就是在屠殺嬰兒。”相比之下,德軍此時裝備瞭大量的JU-88A轟炸機和JU-87俯沖轟炸機,它們在性能上遠勝過蘇軍轟炸機。更為重要的是德軍許多飛行員都參加瞭入侵北歐、西歐和巴爾幹的戰役,經驗豐富、技術嫻熟,這些也是蘇軍所不具備的。
綜上所述,蘇軍在局部兵力上處於劣勢,兵器數量雖多但其質量遠遜德軍,加上德軍是突然襲擊,蘇軍數量優勢沒有得到很好發揮,使兵器整體實力處於劣勢。由此可見,蘇軍在兵力和兵器方面與德軍相比都處於劣勢。
3、蘇軍指揮缺乏經驗,兵力戰鬥力不強
戰前,斯大林的大清洗運動處決瞭包括90%的將官,80%的校官在內的35000名軍官。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級別低且年輕的軍官,造成蘇軍從軍到營的指揮宮素質低下、缺乏經驗,部隊戰鬥力不高。這在1939年爆發的蘇芬戰爭中暴露無疑:多達100萬的蘇軍去進攻隻有20萬人的芬軍,卻因指揮拙劣,被芬軍全線擊退。雖然蘇聯最後取勝,但卻付出瞭傷亡27萬人的代價,而芬蘭隻損失瞭3萬人。蘇軍對於實力遠遜於自己的芬軍尚且如此,對於遠比芬軍強大的德軍就更遜一籌。
在突圍作戰中,蘇軍雖有不少坦克卻不在一線使用,而是讓步兵手挽手端著刺刀向德軍陣地沖擊,或是讓卡車滿載著士兵向德軍沖擊。結果成瞭德軍坦克、火炮、機槍的活靶子。而蘇軍坦克在步兵之後才緩慢地發起進攻,喪失瞭步兵掩護的坦克遭到瞭德軍坦克、反坦克炮和步兵反坦克小組的三重打擊,損毀殆盡。一名德軍軍官在一場反突圍戰鬥後寫到:“我率領的炮兵連在戰鬥中擊毀敵坦克一輛,火炮16門,卡車110輛,其它連隊戰果不計其數。整個戰場屍橫遍野,到處是俄國人的屍體和卡車、火炮、坦克殘骸。在一些卡車裡,整排整排的俄國人坐在車板上被燒成灰燼。司機們仍坐在駕駛盤旁,被燒黑成木炭;到處散發著屍體被燒焦的可怕氣味,一種惡臭甚至壓過瞭輪胎橡膠燃燒的刺鼻氣味。”從德軍拍攝的眾多的蘇軍戰俘照片中也可以看出黑壓壓的人群中不少是軍官,這從另一個側面印證瞭蘇軍軍官的素質低下,指揮無方。
4、德軍坦克威力顯著,蘇軍束手無策
德軍的坦克集群,威力顯著。德軍神速般的進攻完全是靠其坦克的高速推進實現的。無論是波蘭、法國還是蘇德戰爭初期的蘇聯軍隊,在戰爭中都是被德軍坦克擊潰,然後被後續擁上來的大量德軍步兵包圍殲滅。因此反坦克的成敗成瞭對抗德軍進攻的關鍵:蘇軍的大潰敗正是由於反坦克作戰無方直接導致的。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及基輔的戰敗都是很好的例子,而戰爭後期的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戰役都因蘇軍掌握瞭打擊德國坦克的方法,挫敗瞭德裝甲部隊才守住瞭防線。從另一方面來說,德軍在戰爭後期由於對付蘇軍龐大的坦克集團進攻無方,導致瞭在庫爾斯克、匈牙利和柏林戰役的失敗,這與蘇軍戰爭初期的失敗是很相似的。這都很好地說明瞭打坦克無方是蘇軍大潰敗的直接原因。
以上是中國歷史網整理的關於蘇德戰爭蘇軍潰敗的原因,想瞭解更多戰爭信息,請關註中國歷史網戰史風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