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38:58
什麼是唐朝的玄武門之變?通常我們所謂的玄武門之變是指在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 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政變,射殺太子 李建成,擊斃齊王李元吉,不久後逼迫父皇李淵拱手讓位,登上皇帝寶座。這就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玄武門之變。
這次玄武門之變,李世民當上瞭皇帝。而在唐朝歷史上不單單隻有一次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
第一次玄武門之變,表面上看是四個參與者,高祖、太子、秦王和齊王,但實際上背後的矛盾隻有一個,那就是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之間的儲君之爭。而作為皇帝和父親的李淵在玄武門之變前後都持消極態度,齊王李元吉則站在太子一邊。
由於矛盾隻有一條線,所以當李世民閃電般的同時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後,這個矛盾就解開瞭,李唐王朝未來的繼承者註定是李世民。除非想要推翻李唐建立新的政權,否則繼續與李世民為敵已經毫無利益可言瞭,不僅是原先的太子成員,就是一心忠於李淵的人,也沒必要得罪未來的主子。
說起來也好笑,玄武門之變中,傷亡最慘重的,既不是秦王府,也不是東宮和齊王府,而是駐守玄武門的屯營。太子和齊王遇襲身亡後,馮立和謝叔方分別率領東宮和齊王府護兵趕往玄武門營救,結果執掌屯營兵的雲麾將軍敬君弘與中郎將呂世衡在兵力尚未集結的情況下倉促出戰,被打得一敗塗地,等大隊屯營兵趕來時,發現敬、呂二位主將已雙雙戰死。
最令人奇怪的是,時至今日,後人也沒有搞清敬、呂二人為何參戰。有人猜測他們早已為秦王所收買,不過如果他們事先得到消息的話,又怎會倉促出戰以至兵敗身死?敬、呂二人死後,形勢一度危急,此時尉遲恭割下太子和齊王的首級示眾,東宮和齊王府的衛士們見狀散去,企圖進攻秦王府的薛萬徹部在接到李淵聖旨後也完全潰散。李世民趁勢將李建成和李元吉各五子全部殺死,徹底消滅瞭競爭對手。
至此,李世民已然是萬眾歸心,從第二天開始,原先太子身邊的有識之士相繼歸降。武將中,在玄武門之變中率領東宮和齊王府衛士奮戰的馮立、謝叔方和薛萬徹等人,兵敗後一度逃亡,不久陸續回來請罪,李世民一一赦免,並封以高官厚祿。除瞭薛萬徹晚節不保,因為謀反被高宗所殺外,其餘二人後來都被視為忠義之楷模。
文官中,太子近臣魏征投降,最終成為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耿直之臣。魏征早年投奔瓦崗軍,兵敗後歸唐,後被竇建德俘虜,又降瞭竇建德,竇建德兵敗後重新歸唐,成為李建成的近臣,李建成死後又歸瞭李世民,算起來,他已經換第五個主人瞭。按說魏征不是怕死的人,所以他轉投李世民應該很說明問題,類似他這樣識時務的人很多。總之,轉眼間太子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也就不需要李世民清洗瞭。
參戰人數,其實討論這個意義不大,因為無論怎麼算,秦王府的軍事實力都處於絕對的劣勢。李世民肯定是收買瞭玄武門的守將,不過究竟收買的是誰,目前還無定論。並且收買的原因是為瞭他的特種小分隊能夠順利潛入進行埋伏,而不是利用玄武門的守軍與東宮和太子的將士戰鬥。
事實證明,屯營兵根本不堪一擊。另外從“俟兵集,成列而戰,未晚也”這句話來看,敬君弘和呂世衡事先根本沒有準備,連兵馬還沒有集結起來就倉促出擊瞭。最終瓦解太子的是建成和元吉的頭顱以及隨後來到的李淵的聖旨,而這些都應主要歸功於特種小分隊的斬首行動。
武則天時期的玄武門之變
第二次政變發生在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一月,其時武則天稱帝已經十四年,年老病重,一些久已對她的“武周革命”不滿、希望恢復大唐社稷的官員,在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的率領下趁機起事。張、崔與左羽林衛將軍敬暉等帶領左右羽林兵五百多人占領玄武門,並把太子李顯從東宮迎來,然後一同闖入皇宮,直至武則天所寢的迎仙宮,斬殺瞭武則天寵任的麟臺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宗昌,逼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太子李顯重即帝位,復唐國號。
第三次是唐中宗景龍元年(公元707年)太子李重俊的政變。中宗李顯復位後昏弱無能,而皇後韋氏強悍,她與武三思內外勾結,把攬朝政。韋後因太子重俊不是自己親生,很不喜歡他。三思也很忌恨重俊,並縱容其子駙馬左衛將軍武崇訓和子婦安樂公主時常陵侮重俊,甚至呼重俊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