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38:58
崇訓還教公主去對中宗請求廢黜太子,立自己為皇太女。重俊終於忍無可忍,於景龍元年七月聯合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假稱奉詔,率左羽林和千騎兵三百餘人沖入武三思和武崇訓的府邸,殺瞭三思和崇訓,隨即又發兵包圍瞭皇宮,索要韋後和安樂公主。韋後聞變,挾持中宗登上玄武門門樓,調兵鎮壓。重俊率軍攻到玄武門前,中宗對軍士宣佈重俊謀反,於是軍士倒戈,殺瞭李多祚等,重俊的黨羽立時潰散,政變一下子土崩瓦解瞭。重俊逃到終南山,被追獲殺害。
第四次則是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李隆基的政變。其年六月,韋後和安樂公主等密謀毒死瞭中宗李顯,立溫王李重茂為帝。韋後想效仿武則天,於是在京畿要害部門安插韋氏子弟,廣聚黨眾,準備廢黜重茂自立,但又害怕相王、太尉李旦反對,故欲尋機殺之。相王之子、臨淄王李隆基接到密告,即聯合太平公主等先發制人,沖入羽林衛軍,殺瞭韋後派來統領衛軍的韋璿、韋播,占領瞭玄武門,隨之縱兵闖入皇宮,斬殺瞭韋後和安樂公主。相王李旦和隆基父子二人掌握瞭軍政大權,後來威懾少帝重茂讓位,相王登基,是為睿宗。
這四次政變有個共同之處,就是各次政變成敗的關鍵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門。在政變中,凡控制玄武門的一方即屬勝利者,凡沒能控制玄武門的一方最後都失敗瞭。可見玄武門在唐代前期這四次政變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要明白玄武門為什麼會在唐朝前期歷次政變中具有決定成敗的地位,就必須知道唐代皇宮的規制。在唐朝,都城的皇傢宮殿是帝王居住和聽政的主要場所,亦即政治權力中樞,所以太極、大明兩宮和洛陽宮城的宮殿建築格局完全一樣,都是沿著南北向軸線對稱排列,分為外朝、內廷兩部分。
外朝主要是皇帝聽取朝政、舉行宴會的宮殿和若幹官署,內廷則是皇帝和後妃的寢宮和花園,是帝王後妃起居遊憩的場所。而最關健的是,外朝位於皇宮南部,內廷則處在皇宮北部。因此,皇宮城墻北面諸門就對內廷的安全起著主要的作用,這其中,作為北面正門的玄武門,就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唐代皇宮城墻各門都由宮廷衛軍把守,而玄武門外就設有兩廊,宮廷衛軍司令部駐在這裡,稱為“北衙”,有著堅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據此,政變發生時首先控制玄武門的意義就不言自明瞭:因為控制瞭玄武門便可以控制內廷,而控制瞭內廷也就可以控制皇帝,從而控制中央政府,乃至整個國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