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抗美援朝的原因是什麼?中國為什麼要抗美援朝?

2016-08-15 21:40:40

  這時候中國面對的,一邊是朝鮮戰火已經燒到鴨綠江畔,威脅中國主權,另一邊,俄國熊趁火打劫,它已經可以按照條約使用東北鐵路瞭,還會進一步覬覦更多的中國主權。請神容易送神難,求人不如求己,畢竟主權大過人命。這仗即使暫時放下解放臺灣也得打瞭。

  這倒顯出毛澤東的綠林豪氣瞭:你老毛子想逼我就范,我就不服你!中國堅決不出讓東北的軍事治權,不參加蘇俄的“聯合艦隊”,這是導致後來蘇俄從中國撤走專傢技術,逼迫中國還債,對中國經濟發展釜底抽薪,導致中蘇交惡的主要原因。

  中國出兵國外的決定總是被迫的,經過痛苦取舍的。可笑的是,中國出兵國外的戰力又總是被外人低估的,1950年抗美援朝、1962年反擊印度、1969年反擊蘇聯、1979年反擊越南,無一不是如此。避戰是善意,示弱是計謀,後發是策略,反擊是勇氣,取勝是正義。

  戰爭的結果當然消耗瞭中國的大量兵員、國力,使經濟發展延後,但這是中國人自1840年以來與外國列強打贏的第一場戰爭(把美國為首的18國聯軍打退回400公裡以外),長瞭全世界華人的志氣,引起大批華僑不顧物質生活差距,歸國參加建設。

  這場戰爭也迫使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這是給美國稱一稱中國人說話的分量:你敢越過三八線一步,我就出兵整死你,我說話是算數的。美國於是長瞭記性:輕易不要和中國大兵面對面,急眼時,他們是不惜多命抵一命的,而美國兵的命太貴瞭。 不僅如此,抗美援朝還對後來的中美較勁產生瞭影響。在20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中,美國就聽從瞭中國的警告,不敢越過北緯17度一線,否則中國就出兵。就連美國空軍都受到瞭管束,總統尼克松自嘲說:“沒有我的允許,他們連北方的一間廁所都不敢炸。”你說它這仗打得有多別扭,到最後連劃線停戰都沒撈上,美國扶持的南越傀儡政府更是覺得自己錯投瞭娘胎。 這兩場戰爭也增添瞭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走上前去握住周恩來的手時臉上的笑容。美國人終於可以從越戰的泥淖中“體面”地拔腳開溜瞭,中蘇美三足鼎立的格局也就形成。還是那話:意識形態不是問題,實力才是問題;恩怨不是問題,利益才是問題。

  如果當年中國不主動出擊,抗美援朝,美國人肯定會在朝鮮得手。那樣,朝鮮戰爭的後果就不隻是中國境內多瞭一個流亡政府那麼簡單瞭,而是鴨綠江變成瞭“三八線”,中國失去瞭400公裡縱深的戰略緩沖地帶,還要被迫接受蘇聯在東北的軍事存在。更嚴重的,美國嘗到瞭甜頭,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會有進一步的動作。我們不能忘記在中國領土上曾經發生的日俄戰爭,那時的中國人是多麼屈辱啊!

  戰爭間隙的均勢是多國多方相互制衡的結果,而每場戰爭大多是經過長時間的復雜積淀,處心積慮的選擇。並不像武俠小說、電子遊戲演繹的那麼簡單率直,不像“路見不平一聲吼”

  從俄羅斯解密的前蘇聯文件來看,當年斯大林掌握中國東北鐵路和港口治權的目的是要將勢力范圍擴展到亞洲太平洋地區。失去這些治權後,他將視野轉向朝鮮半島,希望通過北朝鮮對南韓的占領,然後以盟友或者保護國的身份來使用半島鐵路和南部的港口。所以,斯大林對於北朝鮮進攻南韓是默許甚至是慫恿的。不料,美國插手後,北朝鮮一潰千裡,連原有的領土的失去瞭,是的美國人打到瞭鴨綠江畔。更令斯大林尷尬的是,蘇軍對此卻不能插手,否則兩個超級大國的短兵相接意味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雙方都沒有取勝的把握。這也是尚未從二戰災難中喘息過來的世界各國所不樂見到的。

  恰在此時,中國的出兵重重地幫瞭斯大林一把。戰後,斯大林對中國充滿瞭空前的感激和信任,“無私”地幫助中國進行瞭為期6年的工業基礎建設。當然,這裡依然埋著斯大林的一個伏筆,就是向亞太地區擴展勢力范圍。他想通過此舉拉中國加入蘇聯的“聯合艦隊”,再通過在亞洲的實力不小的中國實現他的擴張目的。誰知中國發現一旦加入這個艦隊,就會像東歐各國那樣失去國傢獨立,成為蘇聯的附庸,於是斷然拒絕加入。蘇聯當然惱羞成怒,馬上撤走專傢、技術,逼中國償債,最後中國人勒緊褲腰帶挺過來瞭。

  所以說,中國從朝鮮戰爭中得到的重大成果還有一個,就是 為其6年的工業基礎建設,大約有156項重點工業項目在國內開工建設,引進的技術還包括瞭當時最尖端的導彈、原子彈等等技術。這對於一個工業基礎薄弱農業大國的現代化發展來說是太及時瞭。這不僅彌補瞭由於參戰拖延的瞭經濟發展對於後來 數十年的發展都有積極的影響。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