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1:40:40
新中國成立後,關於朝鮮戰爭很多人疑惑,當時我們抗美援朝是出自什麼原因和目的去幫助他們?當然,我們的支援成功幫助朝鮮擊敗美軍。那麼下面就由中國小編帶你去瞭解下中國抗美援朝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抗美援朝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我們先從戰爭的起因去理解。有一種說法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鼓舞瞭金日成,他想憑借中蘇的援助,統一朝鮮半島,而此時西方國傢剛剛經歷二戰,而且距離較遠,無暇顧及朝鮮戰爭。1950年6月,北朝鮮主動發起全面進攻,一個半月內攻占瞭韓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地區。9月15日,麥克阿瑟指揮多國部隊在朝鮮仁川登陸,會同韓國軍隊大舉反攻,北朝鮮軍隊腹背受敵,全線崩潰。麥克阿瑟不理會中國的警告,於10月初指揮軍隊越過三八線,10月21日占領平壤,金日成政權處於危急之中。
是誰首先挑起戰爭,不是這裡要談的。本文要重點論述的是中國參戰的決定是不是輕率的。
有人認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數人對是否出兵非常謹慎,也有人顧及經濟建設反對出兵,而起關鍵作用的是毛澤東的一句話:“你們說得都有理由,但是別人危急,我們站在旁邊看,怎麼說,心裡都難過。”
中國的對外關系決策真的像綠林山寨那麼簡單粗放嗎?十分可疑。實際上,朝鮮戰爭深層的背景於此大相徑庭。
說來話長。1911年,外蒙古在沙俄的策動下宣佈獨立,清朝不予承認。蘇維埃十月革命後宣佈繼續支持外蒙獨立,於是外蒙獨立問題在蘇聯和民國政府的對峙下雖屢次反復,但獨立意識已經在外蒙的社會主流中深入人心。二戰後期蘇聯擊潰德國後,斯大林以外蒙古維持現狀和在東北駐軍為條件,同意蔣介石政府提出的蘇軍入境東北打擊日寇的要求。1945年,斯大林與蔣介石簽訂瞭“中蘇友好協定”,蘇方以承諾蘇軍擊敗日本後,撤走援助中共的東北駐軍等條件,換得瞭外蒙古公民投票獨立,外蒙至此事實上擺脫瞭中國的控制。蘇聯把外蒙劃入瞭自己的勢力范圍,直至解體才撤回駐軍。國民政府為得到蘇聯的支持,還簽有允許蘇聯使用旅順、大連軍港和數條東北鐵路幹線30年的條約。新中國成立時對外蒙獨立未予承認,但是外蒙獨立就像事實婚姻,就差領證瞭。
1949年12月,毛澤東出訪蘇聯。此前,斯大林不願和這個蔣介石正統下的農民起義首領、鄉巴佬搭上關系,怕在上流國際社會丟不起面子,曾從國軍清剿延安那年起,連續5次阻撓與毛見面。此次毛給斯大林帶去的賀壽禮物是上等的山東大黃芽白菜、大蘿卜、大蔥、大梨子各5000斤,直接從濟南空運莫斯科。雖然都不夠汽油錢,但是咱中國農民實誠,自個兒地裡種的綠色環保、吃著放心,不在乎這點兒小錢兒。
要回旅順、大連軍港和東北鐵路動脈的主權,是毛此行的重要目的之一,否則30年後,隻怕夜長夢多。談判相當艱苦,最終,中方以承認外蒙古獨立為代價,達到瞭目的,但是留瞭一個尾巴,就是東北亞發生戰爭時,蘇聯可以使用東北的鐵路線。於是,蘇聯使外蒙古的獨立從法理上得到瞭新中國的認可,占瞭大便宜。 即便如此,斯大林還是覺得面見毛澤東是個錯誤,他心知肚明此人是個外交高手,在追求民族利益方面比自己毫不遜色,此次果然來者不善。
外蒙那些曾經屠戮亞歐的成吉思汗的子孫,那些“狼圖騰”的內陸遊牧民族,由於實力不濟,不得不仰老毛子的鼻息。而新中國對外蒙的主權無法顧及,有歷史的原因,也是當時的實力使然。至於中蘇簽約中留的那條尾巴,表面上看,是斯大林不相信中國人能夠獨立抵禦外侮(他當年就是這樣當面侮辱民國談判代表蔣經國的),實際上也是斯大林為蘇軍重新回歸中國東北埋下的伏筆,所以這一條他決不讓步。
所以說,無論誰先挑起朝鮮戰爭,最起勁的應該是斯大林蘇聯,他還在惦記著東北鐵路,而中國當時正在千方百計要解放臺灣,並不想分神,所以中國的輿論在美軍仁川登陸前,很少涉及朝鮮戰爭。
金日成敗退後先找的斯大林,這就看出親疏遠近瞭。斯大林給金的回電言簡意賅:“請找中國同志相商。”蘇聯如果直接出兵,就要在戰場上和美國面對面,這是斯大林不情願的。但是,如果中國去求蘇聯出兵,那正中斯大林下懷,他一定會順理成章地重提旅順、大連軍港和東北鐵路幹線的使用權,甚至要求整個東北駐軍,“用來遏制帝國主義擴張的野心”。如果中國同意為此簽約,蘇軍還值得與美軍拼一把,就算打不贏,東北也占住瞭,中國能在強敵美國之下趕走蘇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