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同理,沒有利益就不會有紛爭,所有的戰爭都是因為利益的分配不公引起的,自從它登上歷史舞臺的那一天起,便同人類如影隨形現。在我們就來看看神農氏攻斧燧氏之戰是怎麼發生的吧,神農氏攻斧燧氏之戰是人類起源最早的戰爭。
神農氏攻斧燧氏之戰是指神農氏部落進攻斧燧氏部落的作戰,其時間月約發生於公元前30世紀。是神農氏時期的一場戰爭。
斧和遂為兩個地名,是以一個字命名是古代氏族部族。
斧,在今山東定陶縣境內,春秋時名釜丘,又稱陶丘民。釜、斧古音都在五部。從斧字的意義看,大概斧民族善於打制石器斧,或者也長於冶燒陶器。石斧不但能砍伐樹木和當武器使用,也是打制石鋤、石鏡等石具的工具,有如現代的工作母機一樣,所以用斧名其地名和族名。
遂,在今山東肥城與寧陽縣之間,又名炫,或隧。這裡的氏族是魯西南一帶最初使用石器挖掘黃土、造穴而居的民族,或擅長於打擊石頭取火,與斧氏族同樣是具有傳統技藝的工巧之族。斧和遂並肩作戰,可見其關系密切,也可能是同一部落的兩個氏族。
至今約五千年前,在以黃河、長江為中心的廣大地區,形成若幹部族集團。神農氏是古夷人部族集團(上古時期居住在我國華東地區的部落總稱)的一個部落,生活於今河南東南部,以農業生產為主,已在冶陶手工業及交換市場。為開拓生產、生活空間,逐漸向東北民展,與生活在今山東西南部的另一古夷人部落斧燧(或稱補燧)氏,發生利害矛盾,引起沖突。斧燧氏部落不肯屈服。神逐氏遂北上進攻斧燧氏,將其擊敗、兼並。隨後,神農氏部落由今河南淮陽地區遷移至今山東曲阜一帶。附近各部落自動歸附,組成部落聯盟。此戰是中國古代文獻中有記載的第一次作戰行動。
神農氏部族,因農業生產的發展,對石器的需要日增多。質量上乘的石器農具,對他們來說是極為需要的。而神農氏所在的河洛地區,乃是平原,既沒有堅硬的石料又缺少技術水平較高的工匠。他們不得不用自己的一部分農產品去換取斧、遂氏族的石器和陶器之類的東西。這種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不僅促進瞭斧、遂地方的石器工業的興起,而且神農氏族部落與斧、遂氏族部落的交易關系也日益頻繁,形成瞭互相依賴的密切關系。
從極其匱乏的史料記載來看,他們這種相互依賴的關系並沒有維持多久。考古發掘發現瞭大量神農時期的部落遺址,這些村落中幾乎有著用於防衛外部侵襲的環形溝墻。這就表明,斧燧氏很有可能以為自己的農業生產力水平低下,為瞭生存而不得已來搶奪神農氏部族的勞動產品。斧燧氏所在的地區並不適合農業生產。
為瞭吃飽飯,為瞭不餓肚子,斧燧氏部族不得不采取搶奪的辦法,取得神戎氏的農產品。加之,他們本是牧獵氏族,剽悍勇猛,又有銳利的石制武器可恃,容易挑起戰爭。神戎氏族經常遭受到斧、遂的掠奪,必然要進行反擊。最重要的是,當時最“尖端”的產品,極其簡陋的石器農具在斧燧氏手裡。神農氏為瞭發展生產,企圖擁有自己的石器工業而出兵征服斧、遂,爆發瞭戰爭。
戰爭一開始,就是沒有懸念的。強大的部族實力,比先進的武器裝備具有更大的優勢。神戎氏族部落有比較充足的糧食供應,斧、遂無法相比,長期餓著肚子作戰,雖有“不供”的精神,也必然會失敗。神戎氏族部落人數眾多,有足夠的兵員補充,他之所以事先要提出威脅或警告,也是自恃其人多勢眾。而作為手工業部落的斧、遂,盡管石制武器比較精良,但武器並非決定戰爭勝敗的唯一因素,也終會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神農氏以壓倒性的勝利臣服瞭斧燧氏,但是並沒有向後世戰爭那樣對其進行滅族或者俘虜族人作為自己的奴隸。因為他們還沒有那種思想。如果是為瞭生存地,他們會把原來的部族趕出去,如果為瞭石器,他們很有可能將斧遂氏作為神農氏的一個分支而存在。畢竟在那個時候,人口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不會隨便殺人的。隨後,神農氏部落至山東曲阜一帶。周邊各部落自動歸附,組成部落聯盟。神農氏成為瞭真正的中原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