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的奇妙之處

2016-08-15 22:50:22

原文:愛番茄——擁抱的奇妙之處

在我們的生命中,擁 抱總是有的:十歲之前,總在父母懷裡撒嬌,然後孩子長大瞭;20歲以後,和熱戀的戀人,和新婚的愛人,溫暖的懷抱就是激情的搖籃,然後激情沒瞭;30多 歲,那個嬌嫩的小生命是你身體 的一部分,即使抱在懷裡也生怕自己太用力瞭,然後小生命也像你當年一樣,想獨立瞭。

隻有那麼幾年或十幾年, 一個身體會和另一個身體重合,其他人生的大部分,我們都素著。沒有人會認為擁抱有什麼不好,但即使對父母愛人,也總是守著那 個“含蓄”的準則。

東 方人在表達感情方面,非常“節儉”,常常羞於表達,便借口和人“心照不宣”。而長期“不宣”的結果就是,漸漸失去表達、交流情感的能力,越來越孤獨,也越 來越冷淡,集體患上“情感不表達癥”。

失語的身體讓我們失去瞭很多明媚的“春天”。陽光為什麼隻埋在一個人的心裡?釋放出來才能讓每個人都 溫暖。為什麼不可以給愛一個形式?現在就轉身,給你愛的人一個擁抱。

心理學研究表明,那些經常被觸摸和擁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質要比缺乏這些的 孩子健康得多,成人更是如此,它會讓你重拾童年的安全感、溫暖感。中國孩子遠遠比美國孩子得到的擁抱和親吻少,到瞭10歲左右,就很少有人再擁抱和吻你 瞭,包括你的父母親人。除瞭握手,我們要到談戀愛時才會和另外一個身體有接觸。也就是說,我們通常在10來年或更長的時間裡,沒有身體的親密接觸。在西方 文化裡,父母和兒女、兄弟姐妹之間、好友之間,從小到大沒有間斷過擁抱和親吻。很多人都會意識到,任何言語表達不能代替肢體的表達。社會學和心理學教材都 經常使用“身體語言”這個術語。

對於愛的表達,我們東方人有另外一套體系。古老的傳統尊崇“克己復禮”,21世紀的我們雖然對那些禮數早已 不以為意,但行為習慣與潛意識裡,奉行的仍是可意會不可言傳,更遑論身體語言?

於是我們隻會把自己的愛埋藏得很深,戴著社會約定俗成的理性 面具,稍有逾越,來自外界和內心的制約會把自己包裹得更緊,心理防禦機制 逐步向成人的、社會的看齊。父母親的焦點經常集中在現實的傢庭事務上,而忽略瞭孩子的心靈世界與情感交流的需要。夫妻之間隻強調“我和你在一起”就夠瞭, 其他形式的情感表達都縮減甚至省略掉。朋友之間也是一樣,更何況陌生人。

我們擅長實打實的物質上的支持與分享,但常常忽略精神的情感的交 流與關愛。就像先生拿瞭100%的精力去外面打拼,他會理直氣壯地說“我還不都是為瞭這個傢”,不會想得到太太需要的不隻是分享他的錢他的成功,而更要分 享他的愛。到底有多少婚姻是因為物質的原因破裂呢?

給愛一個表達式。如果不習慣用語言來直接表達,那麼用身體語言,來傳達心意。

一 天至少三個擁抱

清晨第1個擁抱——給你的愛人

結婚時間越長,能堅持擁抱的人越少,關鍵問題是對婚姻有 瞭倦意。要讓婚姻註入新的活力,每天隻需要一分鐘的浪漫擁抱,將使你有效改變目前婚姻的麻木 狀態。婚前擁抱的驚喜你已經嘗到甜頭,那麼婚後擁抱的神奇將使你終生幸福。

日間第2個擁抱——給你的父母、朋友……

孩 子對父母的關註從來不會超過父母對孩子,對他們來說,需要的不是香車寶馬,隻是一分鐘的擁抱。對朋友也是一樣。也許,你在認真擁抱以後,再也不想 忘記這種感覺。還有身邊需要擁抱的每一個人,甚至陌生人。

睡前還有一個擁抱——給你的孩子

研究顯示,嬰兒期缺 乏擁抱,孩子愛哭、易生病,情緒易煩躁;就算漸漸長大學習獨立後,他們仍然需要這種身體的“支持”。擁抱孩子是父母借著身體的接 觸來告訴孩子:不管什麼時候,不管你犯瞭多大的錯誤,我們永遠愛你。這種愛將變成孩子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

愛需要包裝,需要給它一個可 以觸及的形式。形式傳達內容,有瞭形式,內容才能真實地存在,沒有形式,內容也會萎縮。我們就是要給愛一 個形式主義的表達,擁抱就是它的儀式。更何況專傢認為,每天都能表達愛同時得到愛的回報,青春會更長久。這種身心兩益的形式是對自己和周圍人的一種善待, 它會像電流一樣延伸到你周圍。

如果你認為擁抱是個特定的動作,隻能給特定的人,也可以選擇其他的形式,一杯水,一個關愛的眼神。重要的 是,要表達,不管有沒有身體接觸,關鍵是, 讓你們的關愛抵達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