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2:53:07
在這裡,我要先自我檢討一下,我是打過孩子的,打的正是屁股。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時,我想,我錯瞭,雖然小治是比較霸道的孩子,如果我隻會用打屁股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那隻能說那是我的無能。所以,我將不再用這種最原始的看似有效其實副作用很大的辦法。
原文:被打屁股與兒童好鬥性
美國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一項研究調查瞭近2500名兒童,研究顯示,在3歲時被打屁股較多的人,在5歲時似乎更有可能會具攻擊性。之前美國Duke大學曾經有研究顯示,被打屁 股的12個月大的嬰兒,在3歲時的認知能力測試中得分顯得偏低。
杜蘭大學的分析,是第一個同步控制瞭其它影響因素的研究,研究者考慮瞭母親的疏忽行為,雙親間的暴力或攻擊行為,產婦壓力和抑鬱,母親對酒和藥物的 使用,甚至母親在懷孕時是否考慮過墮胎。這些因素都會對兒童5歲時的好鬥性有影響,但是它們不能這個年齡中所有的暴力傾向。即使考慮瞭全部這些因素,打屁 股和好鬥性之間仍然有聯系。
研究者稱,對5歲兒童來說,在研究開始之前1個月被打屁股超過2次,其變得更好鬥的可能性會增強50%。由於研究小組也考慮瞭兒童天性好鬥的各種程 度,研究者自信“這不是由於這些兒童本來就更好鬥,所以才更容易被打屁股”。
研究論文周一發表在《兒科》,論文顯示,拋開最明顯的與暴力行為相關的因素,打屁股仍然是重要的誘因。論文作者稱“研究控制瞭人們覺得與好鬥性相關 的,最常見的風險因素。這給反對肉體懲罰這個論點提供瞭更多的可信性、數據和力量”。
接受調查的母親中,45.6%在過去一個月中沒有打孩子,27.9%的母親打瞭1到2次,26.5%的母親打瞭超過2次。與沒有挨打的孩子相比,挨 打的孩子更可能具反抗性、尋求立即滿足自己的欲望、容易感到氣餒,以及脾氣大並會對他人出手。
研究者覺得,挨打兒童可能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挨打,而且很可能會覺得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對於明白自己錯在哪瞭的孩子,傢長需要繼續努力,或許可以采取無視孩子的策略,這段安靜的事件也許能強迫孩子冷靜下來,並學會思考,而不是盲目行 動。根據美國兒科學會(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的說法,打屁股可能短期內能防止孩子做錯事,但是總用就不靈瞭。兒童長大後就很難再用這種方法瞭,這時樹立紀律就更困難。 從長遠來看,早期花時間教育兒童,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他的行為不當,可能更能讓孩子變得自律且有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