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

2016-08-15 22:52:20

清明, 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 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它包含 兩個意思,一是節氣,二是節日。二十 四節氣演變為節日的隻有“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 的106天。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詠清明詩極多,杜牧《清明》詩最為著名——“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傢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冥節 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和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民間三大“鬼節”。

清明節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二者日期 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瞭唐宋時期,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 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滿族、赫哲族、壯族、侗族、彝 族、白族、畬族、苗族、瑤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清明節的習俗,掃墓祭祖、踏青春 遊是基本內容,但每個少數民族又各具特色。

按陽歷來說,清明節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 間,此時萬物復蘇,春光明媚,大地一派綠油油的景象,因此,清明節不僅是我國人民 生活裡十分重要的節日,還是一個活動內容十分豐富的節日,除瞭寒食、禁火、掃墓、祭祖外,還有踏青、拔河、放風箏、蕩秋千、鬥雞、打馬球等一系列風俗體育 活動。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最重要的一項內容。掃墓祭祖不僅 表現瞭生者對死者的懷念和追悼之情,同時也拉近瞭傢庭、宗族內的血緣關系。

據介紹,祭祖掃墓是中國古代一種相沿已久的傳統習 俗。祭祖掃墓主要有兩項活動,一是為死者燒香、上供,其中必燒紙。其實,最初獻給死者的是生活 所需的實物,貨幣流行後才給死者獻錢幣。漢代用冥錢,唐代改為紙錢。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折幾 枝嫩綠的柳枝插在墓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將酒食攜帶回傢食用。

另一項活動是為墓地添土。民間信仰認為,墓地是死者 的世界。墓穴由於經年雨水沖刷,所以要添土、除草,防止雨水流入。

隨著全社會對移風易俗的倡導,現如今,人們祭祖掃墓 時更註重環保,逐漸擯棄燒紙錢的習俗,用鮮花代替紙錢,用音樂代替鞭炮。同時,很多人在安葬 逝去的親人時,不再一味地選擇買墓地,而是采用水葬、海葬、植樹葬、草坪葬等綠色環保的方式。

清明至別忘吃雞蛋

清明節。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清 明節這一天要吃雞蛋。民俗專傢表示,這寄寓瞭人們對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據介紹,雞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是生育與生命的象征。 傳說,開天辟地的盤古在雞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民間習俗,婦女生孩子 後,給四鄰八舍報喜訊,送的也是雞蛋。

據相關資料記載,吃雞蛋,源於古代的上祀節。人們 為婚育求子,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並塗上各種顏色,稱“五彩蛋”,他們來到河邊 把“五彩蛋”投到河裡,順水沖下,等在下遊的人爭撈而食,食後便可孕育。

清明節吃雞蛋,如同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一樣 重要。節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前者可吃, 俗信吃瞭這種雞蛋,一年就不會頭疼;後者則僅供玩賞。一種說法,掃墓時將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殼丟在墳墓上,象征“脫殼”,預示生命更新。另外,清明節 這天,小孩子通常要拿出自傢煮的雞蛋比大小,相互撞擊比誰的雞蛋殼硬,趣味盎然。

清明節吃雞蛋寄寓瞭人們對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再加上雞蛋含有人體需要的幾乎所有的營養物質,因此,清明節當天,有興趣的不妨吃上 一個雞蛋,目的在於瞭解清明,掌握民俗知識,增加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