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2:51:54
感謝Tianyi的投稿!
原文:Authentic Happiness 讀書總結
0. 緣起
始於3月31日的凌晨,止於4月6日的黃昏,我投入地閱讀瞭這本名為 Authentic Happiness (臺譯《真實的快樂》)的書,它的主題 是“積極心理學 (Positive Psychology)”(另譯“正向心理學”或“正面心理學”,不過我更喜歡“積極”這種提法)。
我對心理學的瞭解開始於高中時閱讀的《精神分析引論》《夢的解析》等弗洛伊德的著作,在讀這本書以前也大體上局限於他創立的精神分析學派。可是後來 我逐漸意識到,弗氏的學說固然有其歷史意義(也許也蘊含有限的現實意義),但是把它作為一種指導個人生活的思想,卻是我犯下的一個極大的錯誤。(我最近購 買瞭《弗洛伊德批判》一書,打算藉此進一步清除心中的流毒,也許等我讀完會專門撰文展開。)
最早瞭解到 Martin Seligman 這位學者以及他參與創立的“積極心理學”這一心理學分支,是在他以 此為題的一次 TED 演講中(順便強烈推薦下 TED.com,絕對是開闊眼界提升思想的大寶庫)。當即我就在 Kindle Store 上購買瞭他的書並放入 to-read 列表,不過直到最近完結掉其它好幾本書以後才終於開始閱讀,初讀一兩章便相見恨晚。這是一本讓我感到思想被顛覆的書,這種感覺在我的讀書歷程中極其罕見。 讀的過程中,我在 Evernote 軟件裡用英文做瞭幾十K的摘抄和筆記,以下是我整理那些筆記時用自己的話復述全書的讀書總結。
(需要註明的是,本書第11、12兩章,特別地講瞭積極心理學在“Love”和“Raising Children”兩個方面的應用,我在讀的時候跳過瞭。因為這兩方面的快樂,一個我當前足夠滿足,另一個則還為期遙遠。為瞭看上去更有體系,話題相近的 第10章“Work and Personal Satisfaction”也被略過瞭,也就是說完全沒有總結 Positive Institution 這個話題。)
1. 基本問題
心理學的中心話題一度主要是關於如何治療心理疾病 (mental illness) 的(這也正是弗洛伊德作為一名心理醫師 (psychiatrist) 的切入角度),而積極心理學則聚焦於如何使正常人擁有更好的生活。事實上,即便從心理疾病的角度去考慮,積極心理學也提供瞭有效的預防手段。積極心理學期 望的成果是快樂 (happiness or wel-being),研究對象包括積極的情感 (positive emotions)、積極的特質 (positive traits) 和積極的組織 (positive institution),這也正是本書的三個部分分別所講述的。
什麼是快樂呢?這個問題並不僅僅是簡單的享樂主義理論 (simple hedonic theory) 能解釋的。快樂也並不僅僅是快樂的感覺 (feelings)。簡單的享樂是能引發快樂的“快捷方式” (shortcuts) ,但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踐行自己的優勢和品德 (the exercise of strengths and virtues) 帶來的快樂,才是真實的快樂。(本文以觀點的總結為主,作者的這些觀點在書中都有精采的論述和例證作為支撐,這裡就不詳述瞭。)
人為什麼要尋求快樂呢?這也許是一個無需回答的問題,不過作者仍然在書中給出瞭為啥要快樂的科學證據:人的快樂程度與健康長壽、美滿婚姻、事業成就 都有顯著的相關性 (correlation),例如有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是,在畢業照中真笑 (Duchenne smile) 的人比假笑的人日後擁有更美滿的婚姻。同時研究表明更多的快樂直接導致瞭 (caused) 更高的生產力 (productivity) 和收入。
另一個值得回答的問題是:為何進化過程中發展出瞭快樂呢?負面情緒和積極情緒又分別是怎樣產生的呢?答案是:負面情緒對於贏得進化中非贏即輸的勝負 遊戲 (win-loss game) 有幫助,例如獵物對捕食者的恐懼情緒;而積極情緒則促進瞭生物個體應用雙贏的局面 (win-win encounter),例如愛情的甜蜜和撫養下一代的滿足感。換句話說,負面情緒和積極情緒分別標志著潛在的勝負遊戲和雙贏局面。
人的快樂能否通過人為幹預而持久地 (lastingly) 提升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顯而易見。暫時地提升快樂水平是簡單可行的(例如一份禮物,一場郊遊,或一次高潮),但這種提升不能持續,例如研究表明彩票中 大獎的人主觀感受到的快樂程度會逐漸回落到原來的水平。積極心理學的研究認為,持久地提升人的快樂水平是可以做到的,並給出瞭如何做到的答案。
2. 積極情緒
持續的快樂水平 (enduring level of happiness) 由三個因素決定:個人可達到的快樂的區間 (set range),外部環境 (circumstances),以及你能自發控制的因素 (factors under your voluntary control)。研究表明你的快樂水平可能達到的最高上限和最低下限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外部環境因素也不同程度地決定瞭快樂與否,例如婚姻、豐 富的社會生活 (social life)、所處組織 (institution) 的整體氛圍等;自己主觀認定的(而非客觀衡量的)健康程度等因素也和快樂有很大相關性。可以自發控制的因素可分為三個方面:對過去的滿足 (satisfaction about the past),對未來的樂觀 (optimism about the future),和當下的快樂 (happiness in the present)。關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三種積極情緒是不同的,且並不一定緊密相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