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精彩書摘

2016-08-15 22:51:10

這本書,我把它歸為技巧類書籍。看這篇文章可以先看看培養好習慣的“四步魔法”,下面是一些精彩的書摘(註:johnny提倡讀原著,你以為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1.主動積極 2.以始為終 3.要事第一 4.雙贏思維 5.知己知彼 6.統合綜效 7.不斷更新(還記得低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嗎:1、缺席;2、拖拉;3、做無關緊要的事;4、多慮;5、凡事過於消極;6、固執己見,與世隔絕;7、持續信息過剩)

(行動是最基本的原則,毅力是堅持過程的必要鍛煉)

人的行為總是一再 重復。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亞裡斯多德(Aristotle),古希臘哲學傢、文藝理論傢

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習慣 組成的。俗語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

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大的影響,因為它是一貫的。在不知 不覺中,經年累月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出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

美國著名教育傢曼恩(Horace Mann)曾說:“習 慣就仿佛一條纜繩,我們每天為它纏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會變得牢不可破。”這句話的後半段我不敢茍同,我相信習慣可以養成,也可以打破,但決不是一蹴而 就,而是需要長期的努力和無比的毅力。

太空人搭乘阿波羅11號太空船(Apollo 11),首次登陸月球的剎那,的確令人嘆為觀 止。但太空人得先擺脫地球強大的引力,才能飛往月球。因此在剛發射的幾分鐘,也就是整個任務一開始的幾英裡之內,是最艱難的時刻,所耗的力量往往超越往後 的幾十萬英裡。

習慣也是一樣,它具有極大的引力,隻是許多人不加註意或不肯承認罷瞭。想要革除因循茍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或自私自 利等不良習性,若是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闊斧地改革,便難以實現目標。“起飛”需要極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脫離重力的牽絆,我們便可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

習慣的引力就如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一般,可以為我們所用,也可能危害我們,關鍵看我們如何運用。不過,習慣或許一時有礙於達成目標,但也有積極的一面。 宇宙萬物各循軌道運行,彼此保持一定的秩序,畢竟也都有賴於引力的作用。所以隻要我們善於運用習慣的龐大引力,就能使生活有重心、有秩序、有效率。

“習慣”的定義

本書將習慣(habit)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願”三者的混合體。

知 識是理論性的觀念,指點我們“做什麼”及“為何做”。技巧是指“如何做”。意願則是“想做”,表示我們有付諸行動的願望。要培養一種習慣,這三項要素缺一 不可。

假設我與同事、配偶或女兒相處得並不融洽,因為我總是隻願表達自己的意見,從不肯傾聽。除非我有心改善人際關系,設法瞭解正確 的待人接物之道,否則我可能根本不“知道”我必須聆聽。即使知道瞭,也不見得明瞭該“如何”去傾聽。但知道應該聆聽,也懂得傾聽的技巧,還遠遠不夠。除非 我真想聽、有這個意願,否則依然無法養成習慣。因此習慣的培養需要這三方面的配合。

前面曾提到,要提升自我必須先從思維著手。思維一 旦改變,對外界的看法自然不同,而且又會回過頭來影響自我,形成一個良性循環。所以我們應該從知識、技巧與意願三方面努力,突破舊有思維的束縛,使個人與 人際關系都能更上一層樓。

改變習慣的過程可能很不好受,畢竟習以為常的事物比較能給人安全感。但為追求一生的幸福與成功,暫時犧牲眼 前的安適與近利,也是值得的。經過一番努力與犧牲所換來的果實,將更為甜美。

成熟模式圖:成長三階段

本書所提出的七個習慣是相輔相成、一氣呵成的。借著培養這些習慣,我們可以循序漸進,由依賴而獨立,再由獨立進而互賴。

人類在幼年 時期必須完全仰賴他人,經由長輩的引導與養育而成長。但隨著光陰的流逝,我們日漸獨立。生理、心理、情感與經濟能力等方面,都不斷成長,直到有一天終於能 夠完全自立。

但這並不表示成長就到此為止。在不斷提升自我的同時,我們可以體會宇宙萬物唇齒相依的關系。包括人類社會在內,整個大自 然共享著一個生態體系,個人無法離群索居。大凡人類較高層次的心智活動都與人際關系有關,就是明證。

由嬰兒以致於成人,是人生必經的 歷程。隻不過成長涵蓋許多層面,例如生理上發育完全並不意味著心理或情感同樣成熟。相同地,生理上有缺陷,也不代表心理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