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2:50:33
生活中,我們會做一些自然而然的事,在沒有 遇到特別提醒前,我們也不會去想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或者說我們就這樣跟著感覺(這個感覺還不一定是自己的)走。其實,這是很危險的,如果做著自認為正確的 事,又從不反思,結果心理不是被綁架就是逐步劃向更深的深淵。我想,我們要學會一定的心理分析,當發現我們說話做事不對時(可以通過和優秀的人做比較), 可以分析這到底是為什麼。下面介紹10種心理,學會它們可以更好地分析人們的行為。
1、鳥籠邏輯
掛一個漂亮的鳥籠在房間裡最顯眼的地方,過不瞭幾天,主人一定會做出下面兩個選擇之一:把鳥籠扔掉,或者買一隻鳥回來放在鳥籠裡。這就是鳥籠邏輯。過程 很簡單,設想你是這房間的主人,隻要有人走進房間,看到鳥籠,就會忍不住問你:“鳥呢?是不是死瞭?”當你回答:“我從來都沒有養過鳥。”人們會問: “那麼,你要一個鳥籠幹什麼?”最後你不得不在兩個選擇中二選一,因為這比無休止的解釋要容易得多。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采取慣性 思維。所以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閱讀:有時突破邏輯,反其道而行會取得意 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薑太公釣魚。)
2、破窗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 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瞭,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墻,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墻上就佈 滿瞭亂七八 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幹凈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
心理學傢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臟,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麼臟,再臟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 底。
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阻攔掉,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損 失。
犯罪其實就是失序的結果,紐約市在80年代的時候,真是無處不搶,無日不殺,大白天走在馬路上也會害怕。地鐵更不用說瞭,車廂臟亂,到處塗滿瞭穢句,坐 在地鐵裡,人人自危。我雖然沒有被搶過,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瞭一記悶棍,眼睛失明,從此結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來談虎變色,不敢隻 身去紐約開會。最近紐約的市容和市譽提升瞭不少,令我頗為吃驚,一個已經向下沉淪的城市,竟能死而復生,向上提升。
因此,當我出去 開會,碰到一位犯罪學傢時,立刻向他討教,原來紐約市用的就是過去書本上講的破窗效應的理論,先改善犯罪的環境,使人們不易犯罪,再慢慢緝兇捕盜,回歸秩 序。
當時這個做法雖然被人罵為緩不濟急,“船都要沉瞭還在洗甲板”,但是紐約市還是從維護地鐵車廂幹凈著手,並將不買車票白搭車的人 用手銬銬住排成一列站在月臺上,公開向民眾宣示政府整頓的決心,結果發現非常有效。
警察發現人們果然比較不會在幹凈的場合犯罪,又發現抓逃票很有收獲,因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緝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攜帶武器,因此警察願意很 認真地去抓逃票,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門不敢帶武器,以免得不償失、因小失大。這樣紐約市就從最小、最容易的地方著手,打破瞭犯罪環結 (chain),使這個惡性循環無法繼續下去。
(閱讀:很多龐大事情的背後,動機往往非常的簡單, 有時改變就要從很小的地方開始,也就是找到可以影響人們心理的那個“引爆點”)
3、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傢的路上遇刺。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 啦!救命!救命!”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瞭燈,打開瞭窗戶,兇手嚇跑瞭。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瞭電燈, 兇手又逃跑瞭。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傢上樓時, 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在這個過程中,盡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 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瞭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 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