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2:50:33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傢進行瞭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 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隻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 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傢 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 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傢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閱讀:這個效應 也叫“旁觀者效應”,我們老祖宗叫它“三個和尚沒水喝”,如何打破這種局面,《影響力》這本書裡提到,當需要幫助的時候,不要隻是向眾人求助,最好是指定 某個人來幫忙。)
4、帕金森定律
英國著名歷史學傢諾斯古德· 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瞭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 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 權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隻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瞭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 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利構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瞭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 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閱讀:不知道劉邦和朱元璋當時創業時是怎麼想的?)
5、 暈輪效應
俄國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暈輪效應的作用吃瞭大苦頭。他狂熱地愛上瞭被稱為 “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並且和她結瞭婚。娜坦麗容貌驚人,但與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當普希金每次把寫好的詩讀給她聽時。她總是捂著耳朵說:“不要 聽!不要聽!”相反,她總是要普希金陪她遊樂,出席一些豪華的晚會、舞會,普希金為此丟下創作,弄得債臺高築,最後還為她決鬥而死,使一顆文學巨星過早地 隕落。在普希金看來,一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這種現象被稱為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 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人身上表現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蓋瞭其他特征,從而造成人際認知的障礙。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 認知和評價。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的某一可愛之處,就會把他 看 得處處可愛,真所謂“一俊遮百醜”。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主觀心理臆測,其錯誤在於: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個別特征,習慣以個別推及一般,就像盲人 摸象一樣,以點代面;第二,它把並無內在聯系的一些個性或外貌特征聯系在一起,斷言有這種特征必然會有另一種特征;第三,它說好就全都肯定,說壞就全部否 定,這是一種受主觀偏見支配的絕對化傾向。總之,暈輪效應是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心理影響很大的認知障礙,我們在交往中要盡量地避免和克服暈輪效應的副作用。
(閱讀:若能綜合地看人和事,才能避免出現狹隘的認知!)
6、霍桑效應 (Hawthorne effect)
心理學上的一種實驗者效應。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西方電力公 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系實驗中發現瞭實驗者效應,稱霍桑效應。
實驗的第一階段是從1924年11月開始的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益的關系,設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結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實驗組產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 變的控制組產量也增加。另外,又試驗瞭工資報酬、工間休息時間、每日工作長度和每周工作天數等因素,也看不出這些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益有何直接影響。第二階 段的試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領導的,著重研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的關系,結果發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於被實驗者在精神方面發生瞭巨大的變化。參 加試驗的工人被置於專門的實驗室並由研究人員領導,其社會狀況發生瞭變化,受到各方面的關註,從而形成瞭參與試驗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 從而使工人從社會角度方面被激勵,促進產量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