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2:50:33
這個效應告訴我們,當同學或自己受到公眾的關註或註視時,學習和交往的效率就會大 大 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同學和老師所接受和贊賞的,我們隻有在生活和學習中不斷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為, 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註和贊賞,也才可能讓我們的學習不斷進步,充滿自信!
(閱讀:這個可以用來 解釋為什麼人都喜歡聽好話。)
7、習得性無助實驗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奧弗米爾和西裡格 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簡單地說,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從事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但是,如果狗 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於狗的行為),當狗後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他們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 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由於在實驗的早期學到瞭一種無助感。也就 是說,它們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從 而學到瞭一種無助感。
人如果產生瞭習得性無助,就成為瞭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因此,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應把自己的眼光在開闊一點, 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不要使我們自己陷入絕望。
(閱讀:是不是發現我們的理想就 這麼熬著熬著就熬沒瞭?)
8、證人的記憶
證人,在我們的認識裡,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觀 的證據的人,就是把自己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東西如實地講出來的人。然而,心理學研究證明,很多證人提供的證詞都不太準確,或者說是具有個人傾向性,帶著 個人的觀點和意識。
證人對他們的證詞的信心並不能決定他們證詞的準確性,這一研究結果令人感到驚訝。心理學傢珀費可特和豪林斯決定對 這一結論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為瞭考察證人的證詞是否有特別的東西,他們將證人的記憶與對一般知識的記憶進行瞭比較。
他們讓被試看一個 簡短的錄象,是關於一個女孩被綁架的案件。第二天,讓被試回答一些有關錄象裡內容的問題,並要求他們說出對自己回答的信心程度,然後做再認記憶測驗。接下 來,使用同樣的方法,內容是從百科全書和通俗讀物中選出的一般知識問題。
和以前發生的一樣,珀費可特和豪林斯也發現,在證人回憶的精 確性上,那些對自己的回答信心十足的人實際上並不比那些沒信心的人更高明,但對於一般知識來說,情況就不是這樣,信心高的人回憶成績比信心不足的人好得 多。
人們對於自己在一般知識上的優勢與弱勢有自知之明。因此,傾向於修改他們對於信心量表的測驗結果。一般知識是一個數據庫,在個體之間是共享的,它有公認 的正確答案,被試可以自己去衡量。例如,人們會知道自己在體育問題上是否比別人更好或更差一點。但是,目擊的事件不受這種自知之明的影響。例如,從總體上 講,他們不大可能知道自己比別人在記憶事件中的參與者頭發顏色方面更好或更差。
(閱讀:所 以,自認為自己不行絕對是一種錯覺!)
9、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傢羅森塔 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 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瞭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 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瞭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瞭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 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 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教育實踐也表明:如果 教 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 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 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後淪為社 會的不良分子。盡管有些例外,但大趨勢卻是如此,同時這也給教師敲響瞭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