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2:50:54
最近在讀《教師的智慧》這本書,雖然這也是一本隨大流的書,但在裡面還是可以讀到許多閃光的地方。比如說,裡面提到一個問題:“你會讓學生叫你的名字嗎?”講的就非常好,為什麼我們要叫王科長、張局長……之類的稱呼,是一種習慣,還是人們不自覺地進行等級分類,表面上看是對人的一種“尊重”,卻有很大的“殺傷力”,為什麼不能統一叫王先生、張先生……呢?難道這樣叫就不尊重瞭嗎?我在想,如果要和孩子交朋友,是不是可以讓孩子也叫叫我們的名字,而不是一聽到孩子叫我們名字的時候就跳起來,糾正他們不懂得尊重長輩。
今天分享書中的一篇文章——學駕隨想,很不錯。
也許生來便屬於那種愛追逐潮流的人,我從不拒絕被卷入社會上的流行浪潮之中:在八十年代張行、常寬的年代,我學彈吉它並捧回過揚州市首屆大學生吉它彈唱第二名的獎杯;後來老聶做瞭棋聖時我放棄瞭愛好多年的象棋轉下圍棋,雖然十幾年下來還隻是個強初段的水平;再後來趕上電腦熱之前買過一臺586,等買到第三臺(也就是現在傢中的那臺P2的自攢機)時再也舍不得往上面扔錢瞭,雖然有點兒冤,但自己的操作水平還是同行中的姣姣者, powerpoint平臺的課件也獲過獎;99年開始上網,於是在換掉瞭那隻33.6的“貓”兒之後成為蘇州第一批寬帶用戶;接下來還是與網有關——用frontpage做瞭一個當時可以申請免費空間的個人網站“英文教園”,至今還是K12(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網)的推薦主頁;在走過瞭聊天室、網上超市之後我做過K12、人教網的版主,現在是“教育在線(eduol.cn)”的總管,也算得上半個CEO啦,呵呵夠神氣吧?
話又說回來,每一次看似瀟灑的追逐都伴著形形式式的酸楚與艱辛,毛巾隨便擠一把,汗水淚水混起來都可以寫幾本書瞭,而且哪一本都絕對比菊榮的《隨意人生》好看。就說現在吧,正碰上中國所謂的“汽車時代”,不學車豈不是大大的落伍?於是我一咬牙,決心陪上兩個月的工資也來混個“有證族”。不過,學駕駛比學做網頁辛苦多瞭,且不提五十多天的趕早場練車的累,也不提師兄弟輪流開車時蹲在後掛車裡風沙浴面的感覺,光是師傅的訓斥就夠你受的!練下來,車技提高瞭不少,但駕駛以外領悟的東西更多,於是即使沒捧上駕證,心裡已經覺得值瞭。下面的心得,算是學習駕駛的一些領悟。
一、優越感可以有多少
上車的第一天,師傅將車輪墊得懸瞭空,然後讓我們六個弟子輪流上去做掛檔換檔的練習,再就是記開車的次序——空檔、點火、轉向燈、掛檔、按喇叭、放離合器……,再加上什麼“制動要慢踩快放,離合要快踩慢放”,等等。幾個師兄弟聽得瞪圓瞭眼,十分的入神,而我卻很不耐煩。我開過近十年的摩托,對什麼離合、制動的原理很明白,而平時我憑著與單位裡小車司機的熱乎,常常有機會在空地上過過癮,對開車的常識還是略懂一二的,所以多少有點兒不屑於再陪他們幾位練。正好,第二天市局有個會,我便借機請瞭兩天的假,想輕松一下。
兩天後,當我優哉遊哉地回到訓練場時,我發現幾位同門已經像模像樣地將車開上瞭人來人往的公路!而輪到我時,面對滿街的行人車輛,我發現手腳跟本不聽使喚,頭腦裡一片空白,那些原本很熟很能理解的“動作要領”早已忘記得幹幹凈凈。看到師傅陰沉的臉色,師兄們跑過來指點我。我發現。僅僅過瞭兩天,我原先數年的積累早已不夠用瞭。
也許做人與做學問也是這樣。在一份事業或是職業上浸淫一番,略懂皮毛之後,我們會誤以為自己已經走出瞭很遠,於是相對其它初學者滋生出一種優越感。可是,隻要在這種怡然自得的優越感中稍作懈怠,也許你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永遠拋棄優越感,適量的驕傲是一種不斷進取的動力。這種“適量”是多少?學車的經驗告訴我:適量就是最多請一天假。
二、眼光該看得多遠
學車是一定得上路的,而且得上正常行駛的路。初學者最大的毛病莫過於車子走不直。我握著方向盤,眼盯著車前方地上的白線,總想能走得與白線平行。可是再努力,車子還是忽左忽右,成S型扭著拐著前進。
師傅看不過,沖我一樂,突然說瞭一番令人感悟的大道理:知道我們建黨初期為什麼一會兒左傾一會兒右傾嗎?那是因為沒有找到真正現實的奮鬥目標。你這眼光隻盯著前方五米的地兒,隻盯著那左右兩條白線兒,車子自然開不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