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entic Happiness 讀書總結

2016-08-15 22:51:54

提升對過去的滿足情緒的唯一辦法是重寫 (rewrite) 自己的過去,手段包括:摒棄過去對於未來的決定論的思想體系;增強對於美好記憶的感恩之心;學會寬宥過去的錯誤。

對未來的樂觀和悲觀體現在兩個方面:永久性 (permanence) 和普遍性 (pervasiveness),分別對應於時間和空間。永久性是指相信過去的事件是持續的 (persistent),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是由於個人的特質和能力。普遍性指對事情的發生做出普適的 (universal) 解釋。於是,樂觀和希望就是,對好事的來臨做出永久和普適的解釋,同時對不幸的事件找到暫時的 (temporary) 和專門的 (specific) 原因。

要知道自己以為確實的事情 (beliefs) 可能並非事實真相 (facts),我們做出的關於我們自己的判斷可能是錯誤的。克服悲觀情緒需要有意識地和自己的悲觀想法爭辯,辨認出這些想法,可以想象他們是出自一個專 門和自己作對的敵人之口。做自我爭辯 (self-disputation) 的方法包括:用證據來證明悲觀想法在事實上的錯誤;對令人悲觀的事情找到其它的原因來解釋,這種原因應該是可改變的 (changeable)、專門的且並非針對個人的;做出現實的推斷 (realistic implications),不偏向持續的或普適的解釋;確定該想法是否有用,思索是否能夠改變,如何做出改變,排除與此無關的無用的想法。有必要將有效 的自我爭辯的記錄書寫保存下來。

當下的快樂包括兩個層面:享樂 (pleasures) 和滿足 (gratifications)。享樂是指純粹的感覺 (raw feels),如陶醉忘我 (ecstasy)、驚險刺激 (thrill)、性高潮 (orgasm) 等。這種感覺是短暫易逝的 (evanescent),而且極少或根本沒有牽扯到思維。加強享樂感覺的方法有三種:避免習慣化 (habituation),就是要讓特定種類的享樂感覺之間相隔較長的時間;細細品味 (savoring);留心觀察 (mindfulness)。

3. 心流中的滿足

享樂和滿足之間的不同在於,享樂有關感覺和情緒 (senses and emotions),而滿足則側重於展現個人的優勢和品德 (strengths and virtues)。這種滿足的狀態表現為完全沉浸於心流 (flow) 中,專註 (immersion) 代替瞭意識 (couciousness),情緒則完全不存在。這正是愉快的生活 (pleasant life) 與美好生活 (good life) 的分野。

心流 (flow) 的組成部分包括:有挑戰性、需要技巧的事務;我們的專註;清晰的目標;即時的反饋 (feedback);深入而應付自如的參與 (deep, effortless involvement);控制感 (sense of control);自我的感覺 (sense of self) 消失不見;時間停止瞭。──過程中並沒有積極情緒的參與,心流的核心正是情緒與意識的缺失。

這裡可以引入心靈資本 (psychological capital) 的概念:享樂是心靈資本的消費,而心流中的滿足則是心靈資本的投資。享樂標志著生理滿足的成就 (achievement of biological satiation),而滿足則標志心靈成長的成就 (achievement of psychological growth)。

那些抱著電視不放的人 (coach potato) 註視屏幕時的精神狀態實際上普遍是輕度的抑鬱 (mildly depressive)。當今社會抑鬱 (depression) 的蔓延可解釋為對快樂的“快捷方式”的過度依賴,這種自我專註 (self-absorption) 是心流和滿足的反面,產生瞭一整代以自己一時感覺為先的自戀者 (a generation of narcissists whose major concern is with how they feel)。

為何人們寧願選擇享樂甚至不快 (displeasure) 也不選擇滿足的心境呢?因為享樂來得容易,而贏得滿足是艱難的。滿足產生心流,但這個過程需要技巧和努力,會遇到挑戰,存在失敗的可能性。

不要問“怎樣才能快樂” (How can I be happy) 瞭,問自己“怎樣才是美好的生活” (what is the good life) 吧。

(第七章講gratifications的後半部分是本書重要的關節,也是給我啟示最大的地方。這裡的總結尚失全面,亟待補充。)

4. 優勢和品德

對優勢和品德 (strengths and virtues) 進行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廣泛認同的分類系統(類似於 DSM-III 之類精神疾病的分類系統)。入選分類的人格特質應該盡量普適 (universal),在迥異的文化和歷史的不同階段中得到廣泛的 (ubiquitous) 體現。

品德被分為六種:智慧和知識 (wisdom and knowledge),勇氣 (courage),愛與人性 (love and humanity),公義 (justice),堅忍 (temperance),超越 (transcendence)。每種品德都有若幹實現的途徑 (way to achieve),這也就是不同的人格優勢 (strengths of character),分為24種。

(各個人格優勢的名稱主要根據本書作者的另一本書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 進行表述,分類和遣詞有不同但無本質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