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2:58:21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謙卑若愚)”是褒是貶?這個問題在我腦中存在很久,因為我同時看到瞭以下三段文字,今天拿出來與大傢討論一下。
一、Think Foolish, Stay Lucky——讀《敢嗎》有感——張亮
2009 年春節前夕,我去香港采訪一位高人,臨行時,他給我寫瞭兩句話四個字:Think foolish, stay lucky。
無 需贅述,這是那句著名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的一個修改。但改的很妙。雖然 SHSF 早就成瞭這十年來被引述最多的名言之一,但它的涵義仍是見仁見智的。比如,中文翻譯中,很多人推崇「求知若渴,謙卑若愚」,但我總覺得仍未達意。「若渴」 應該不僅指求知,還包括思與行的不知饜足,這是非常美國氣質的一句話。
「若愚」則更復雜。謙卑至極誠然是一種很好的姿 態,但我認為這並非全部。比如,「難得糊塗」便是另一種「若愚」。再想一層,「像傻瓜一樣思考」未嘗不是一個可能性。
為什麼要像傻瓜一樣思考?有幾個可能性:
當你將自己定義為「傻」的時候,你的思維會慢下來,而不是急匆匆以習慣做出判 斷;當你將自己定義為「傻」的時候,你會跳出以往的窠臼,將一些由精英定義的正確的事情打破;當你將自己定義為 「傻」的時候,你會覺得做任何事情都是合理的,而不再受限於他人的眼光當你將自己定義為「傻」的時候,你會沒那麼容易放棄,會接受一切 逆境,會更通透直接諸如此類。
於是又想起以前讀書時,看巴菲特老師的一段逸事: 「多年前,年近 80 的 Ben Graham 對一個朋友表達過這麼一種想法,他希望每天做『一些傻事,一些創新的事,一些有雅量的事』。」
你 看,其實這三者的差別並沒有多大:當一個聰明人刻意讓自己傻掉,他做任何事情就都可能不按牌理出牌,也可能不那麼精於計算。因傻而創新,而有雅量,與喬佈 斯的話幾乎殊途同歸。
今 天的中國似乎並非一個鼓勵人們做傻事的地界。但就我所知,太多成功人士其實是懂得讓自己傻一些的。比如柳傳志從來不遲到,為守約寧肯早上幾個鐘頭出發;比 如史玉柱無論如何倍受爭議,他至少頂住壓力還瞭巨人早年欠的巨額債務;再比如馬化騰曾親口跟我說,他看自己公司的產品時要假設自己是個很笨的用戶,以這個 標準要求自己產品的易用性……這些都是競爭力。
二、摘自和菜 頭名為《蘋果帝國》日志中的一段語:
喬大爺教導我們說: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渴,虛懷若愚)。我原先一直以為這是勵志名言,現在才弄明白,原來這是他的經營理念。Stay foolish的意思是說,盡量讓用戶少去動腦子,保持白癡狀。然後,他們就會不斷渴求Apple提供一個最簡單的解決方案,無論Apple生產怎樣的一 坨產品出來,大傢都會欣然接受,並且紛紛搶購,這就是Stay hungry。
在互聯網這樣的一個開放環境下,出現蘋果公司的封閉式產品,這是很奇怪的事情。遙想當年,如果電腦和程序都按照喬佈斯現在這樣的路數來,那麼他在車 庫裡連一根雞毛都發明不出來。現在,他成功瞭,卻要滅絕身後所有車庫裡的希望。按照蘋果的路數繼續下去,不會再有什麼大三男孩在車庫裡東拼西湊,鼓搗出什 麼新鮮玩意兒來。新鮮玩意兒都在Apple Store裡,世界上唯一的水果。有瞭蘋果,就不再會有梨子、香蕉、菠蘿。
三、謙卑 若愚,求知若渴——李雅蓬
每天看很多書,一直如饑似渴。因為我知道自己不懂得 東西太多。
然而我忘卻瞭瞭一個簡單的道理:學得越多,未知越多。就像老子所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得越多,離真理卻越遠。
我想用一句話來表達我的心境:謙卑若愚,求知若渴。每次拿到一本書,我都是如獲至寶,心中欣喜若狂。
這是對的,赤子之心,永留對未知的渴望;這也是錯的,如果學習僅僅是為瞭求知,而深陷不拔。
目前,我的學習是盲目的,我的思想是盲目的,我的行為是盲目的。因此,從各方面看,我都是一個愚蠢之徒。我明白這一點。
老子說:“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因為知道自己是有毛病的,所以就沒有毛病瞭。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 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那麼,不知道也是知道瞭。但這樣的看法,如果我認為是對的話,也不過是我自欺欺人罷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