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與悲哀之書:《像建築師那樣思考》

2016-08-15 23:00:03

譯 者:薑衛平 / 唐偉

作者:[美] 豪·鮑克斯

原文:蕭秋水——快樂與悲哀之書: 《像建築師那樣思考》

作者的 快樂,我們的悲哀。

說悲哀,其實也不是源於作者,而是源於我們自身所處的環境。建築,這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一方面以絕高的價格離我們越 來越遠,一方面,我們棲身的 建築(不管是現在和未來),都讓人看不到快樂,不過是象格子間一樣的蝸居,別墅那不是為窮人準備的(事實上蝸居也不是),山林、空間夢想、光線、清風…… 這些統統是奢侈,而且,即使有,能夠享受麼?周一至周五,有多少人的午飯是在自傢吃的?在這個條件下,怎麼去領略建築之美?

何況,我們身 周,到底有多少美麗的建築?

在電影裡倒是有,不過是佈景,電影拍完瞭會拆掉。未來,也許不再有綠地的概念,除瞭極少數富人之外,所有的人居 住於密密層層望之令人眩暈的鴿子籠,如同香港那樣。

所以,也許我們隻能在書中去領略,一份原本應該擁有卻漸漸在消失的美麗。

當 然,感慨和嘆息不是看這本書的目的,我想要瞭解的,是建築領域,建築師到底如何思考,對我有什麼啟發意義。

給予我的啟迪:

1、 快樂的設計理念。

書中提及的設計理論是:要求建築物便利(Commodity)、堅固(firmness)、快樂 (delight),而對於快樂的衡量,來自於對空 間、光照、比例和形式的理解,來自於各種設計因素——美觀的比例,有節奏的序列,形式的多樣化,各組成部分的平衡,充滿戲劇化的事情,刺激性的色彩等等, 快樂存在於建築物的每個細微之處,“對感受建築物的品位的預期快樂豐富瞭我們的全面理解。設計過程包含瞭所有你可以想象到的能使所有感覺快樂的因素。”

我 喜歡這個說法。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沒有這個概念,但事實上,不隻是建築物有這個設計理念,寫一篇文章、畫一幅畫、寫一本書同樣如此,我想,這是這本書對我 啟發最大的理念。

2、建築常常被忽略。

因為身在其中,因為心不在焉,所以,熟視無睹。偉大的建築有其靈魂,需要被發 現、領悟。“穿過彌漫著有些雜亂鐘聲的巨大入口,我走進莊 重的宗教活動空間,我沿著左邊的通道慢步前行,唱詩班以相板的方向在正殿下唱著德沃夏克的《新大陸》贊美詩退場。就在我走到交叉通道,抬頭看到壯麗明亮的 染色玻璃和石頭穿飾構成的圓形時,巨大的聖壇突然響起維鐸的托卡塔曲。它是如此震撼人心、懾人心魄,我幾乎無法站立,眼淚奪眶而出。這甚至超越瞭夢想—— 我簡直激動萬分。那就是建築藝術帶給我的體驗,那就是‘視覺‘的方式。”

回想看過的建築之中,有多少建築可以牽動我們心中如此情懷?也 許,隻有住過很久後來搬出的老宅子吧。

以後,我會好好地去觀察我看到的建築。

3、品位也是可以培養得到的技能。

世 上的確是有天分這回事,但這不應成為拒絕學習和進步的借口。“品位類似於鑒賞力——是通過很長時間的學習和經歷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技能。”“為瞭達到永久滿 意的最高程度,你在藝術和建築中獲得知識和經驗——通過讀、看、討論、學習。”

學習,不斷學習,永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4、 生命之屋。

“伯納德·貝倫松在《文化定義》中宣稱:四千多年來,建造生命之屋的努力一直是善良的人們的渴望,在生命之屋,人們能夠獲得最 高的發展,他的動物本性會帶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遠離叢林和洞穴,並使他越來越接近以天堂、極樂世界、天國、上帝之城、太平盛世為名義的人類社會。”

“建造一個這樣的’生命之屋’時,許多事情或者地方具有像圖標一樣被普遍理解的象征意義:壁爐、床、爐子、桌子、讀書的地方、聆聽的地方、觀看風景的地 方、說話的地方、思考的地方、工作的地方、放松的地方、公共地方、清潔的地方、更衣的地方、閣樓、地下室、太陽升起的地方、太陽落山的地方、午飯的地方、 冬季的地方、夏季的地方、其他世界的地方、地獄的地方、現世的地方、天上的地方”。

這些羅列,仿佛透過霧霾,突然之間讓我明白,建築對於 生命的意義,當然,也不必因此把意義誇大,我仍然不會為瞭一棟房子而去出賣自己的餘生,這段話 真正的啟迪意義在於生命自身,所有這些詞語,其實描繪的是塵世。建築可以經歷歲月而存在,但大多數人並不能,會在歷史中化為塵埃,是以,在能夠說話的時候 說話,能夠看風景的時候,好好看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