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知到有知

2016-08-15 23:02:42

缺乏常識其實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二是不知道自己應該知道;三是好像知道,實則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從無知到有知更是需要明白哪裡無知,如何越過那條鴻溝。

原文:徐宥——從無知到有知

人的一生是要不斷學習的。這裡面的動力很簡單:因為我們在有些方面還“無知”, 無知是做事情的一個障礙。我們如果想做好事情,就要求知,要改變這種無知的狀況。

可 是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無知” (ignorance) 其實不是一個狀態,而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狀態,一種叫做不知道型無知 (uninformed ignorance),另一種叫做知道型無知 (informed ignorance)。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體會:某天看到一本書,一篇文章,覺得這裡面的學問知識,是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或者接觸過的,是一個嶄新的領域,這就代表瞭你突然發現瞭 自己的無知,而且知道自己的這種無知,也就是,從 uninformed ignorance 跨入瞭 informed ignorance. 這兩種無知的另一個不同在於,第一種無知可以讓人無知無畏,因為自己不會認識到這種無知。第二種反而讓人小心翼翼,知道自己不懂這方面的知識,或者咨詢專 業人士,或者惡補相關的知識。我們人生下來,所有的知識都在腦袋的外部,所以,我們最初處於一個純粹的 uninformed ignorance 狀態, 所以,從無知到有知,必然要經過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從第一種無知變到第二種無知;第二種是消滅部分的第二類無知,達到部分有知。 這兩個過程其實截然不同,但是實際上我們常常把他們混淆。

第一個過程其實是非常輕松愉快的過程,甚至不需要花太多的力氣。有句話叫見多識 廣,就是說遊山玩水也能增廣見識。 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隨便點幾個鏈接,隨便查幾個維基百科,都能夠讓人獲得“增長見聞”的感覺。 這是一個好事,因為我們更加容易的發現自己的無知。 同時,在這個過程裡也很容易有認知滿足感。 所以,很多人不知不覺的覺得每天隻要“增廣見聞”就行瞭,輕松愉快又每天都有新的見聞輸入,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呀。不幸的是,這個過程至多隻能讓人 informed, 而不能讓人 knowledgeable(博學的;有見識的)。 想要 knowledge, 繞不過去的是持久的,深入的,有系統的學習。更加不幸的是,這個過程是不那麼輕松愉快的。

我 上高中的時候非常喜歡數學,正好圖書館裡面有大學數學書,我就不管看得懂看不懂都借來看,看著那些如“微分方程”,“復變函數”之類的名詞覺得很 欣喜,雖然是不斷的發現自己以前的無知,卻也覺得學到瞭新東西,新名詞,新概念。可是眾所周知,“看”是不需要花費任何腦力的,尤其是從不知道到知道自己 不知道這個狀態,簡直就是所謂的頓悟(由此我也懷疑所謂的頓悟其實可能也是突然間覺得自己是個笨蛋,也就悟瞭)。 就這樣,我一度以為自己在數學上是非常的 knowledgeable 瞭。 然後我大學上瞭數學系,我突然發現,高中看的那些書,雖然也看瞭,也僅僅是知道名詞 ( informed ) 而已,真正的數學訓練,還是等到我用書中知識做後面習題的時候才開始的,而這個過程才不是輕松愉快呢。 我不知道是不是普遍的情況,就我見到的同學,有很多高中原來很喜歡某個專業的,等到真的選瞭這個專業,突然就不喜歡瞭,這也是 be informed 和 be knowledgeable 兩種認知過程不一樣造成的。 這種兩種認知過程,是不管怎麼都沒法互相替代的。換句話說,如果隻想撿便宜果子吃,隻做第一步,或者用第一步裡面的那些輕松愉快來代替第二步,就想變成有 知識的人,是不可能的。

缺少持久,系統和深入的學習,知識結構就會處於半調子的狀態。 李笑來老師在學英語的若幹文章中都提到精讀和查字典的重要性。比如說,如果在學英語中滿足於 informed ignorance, 遇到不認識的單詞僅僅是猜一個意思,也不記下這個單詞的用法的話,這個單詞還是不能成為自己的詞匯。然後,如果僅僅是記下用法,而不在以後有意識的練習使 用(或者多次再見到)這個詞的話,或許很快也就忘掉瞭。我們對學語言要系統的精耕細作很同意,但是未必能體會到所有其他學科都需要如此,尤其是在那些我們 認為“簡單”或者“零碎”的領域,我們往往像蜜蜂一樣,成瞭不知疲倦的收集者,不斷的 be informed, 而忘瞭 be knowledgeable 的背後,不是收集,而是學習。知道自己無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過不要容忍處於 knowledge 和  be informed之間的尷尬處境,要不代理給專業人士,要不,抓緊時間學習,趕快從無知,到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