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更關心負面消息

2016-08-15 23:03:17

就消息而言,無所謂好壞,因為一個消息對一些人可能是好消息,對另一些人可能就是壞消息。那,人們是怎麼對消息進行處理的呢?同人於野說:壞比好重要,也就是說,人們更關心負面消息。

原文:學而時嘻之——壞比好重要

現在搞社會科學越來越流行做實驗拿數據說話,行為經濟學傢更是如此。一般來說他們都是在校園裡拿大學生當受試者,但1月14日這期《經濟學人》報道的這個實驗有所不同:多倫多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兩個經濟學傢跑到中國的一個生產電子產品的工廠,拿中國工人做瞭一次實驗。

在一周開始的時候,這個工廠的某些工人被告知,如果你們能完成本周的生產任務,將獲得80元的獎金。而另一些工人則被告知,本周你們有80元獎金,但是如果不能完成生產任務,就會失去這筆獎金。

不都是完成任務多拿80塊錢麼?但是有區別。在第二組工人看來,80元錢已經是自己的瞭,關鍵詞是“失去”。這裡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心理學定律,叫做 loss aversion,損失規避。人,總是害怕失去勝過愛好得到。我曾經寫過一篇《不買彩票買保險?》說的是類似的現象。實驗結果果然不出所料,第二組工人完成任務的情況更好。我不知道這個實驗在學術上有什麼新意,也許工廠獲得的教訓應該是全面提高員工工資,然後一旦完不成任務就扣錢。

但本文要說的是,這個實驗似乎可以解釋為什麼自由媒體的政治時事版上全是壞消息。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會有損失規避現象。人們為什麼這樣害怕損失?對這個問題,行為經濟學傢和心理學傢就都不行瞭,得神經科學傢出手。

我們看 The Big Bang Theory 電視劇,其中 Leonard 的媽媽就是個神經科學傢,在電視劇裡面她很喜歡給人做腦成像圖。真正的神經學傢也是如此。如果是讓神經科學傢去做上面那個實驗,那麼每個工人就都會一邊做核磁共振一邊思考這80塊錢獎金。

How We Decide
這本書就是神經科學傢寫的,此書中描寫瞭一個類似的實驗。實驗人員遞給受試者50美元(在美國做實驗一出手就是50美元,去中國做一個星期才80人民幣, 這可能解釋瞭為什麼第一個實驗要去中國做),受試者有兩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是賭一把,賭局的概率是有40%的機會可以把50元都拿走,60%的機會一分都 拿不到。另一個選擇是不賭,直接拿其中20元走人。實驗結果是大多數人選擇直接拿20元走人,隻有42%的人選擇冒險。

與中國工人的實驗類似,如果第二個選擇換個說法:改成“直接損失30元”,則62%的人選擇賭。典型的損失規避。

但 這個實驗的關鍵之處是當受試者權衡選擇的時候,實驗人員正在用核磁共振觀察他們的大腦!他們發現,在跟第二組實驗受試者說”損失”的時候,他們大 腦中的一個特定區域,amygdala(我不知道怎麼翻譯,也許叫扁桃體區),興奮瞭。這個區域的特點是一旦興奮就會產生一種負面的感情。

人們怕的不是損失,而是這種負面感情。

負 面感情比正面感情對人的影響大。正如這些損失規避實驗所揭示的,人們對負面感情的重視程度總是超過正面感情。心理學對這個更一般的現象也有個名 詞,叫 negativity bias,我不知道這個術語的標準翻譯是什麼,姑且稱之為負面偏見。有些心理學傢認為損失規避是負面偏見的一種,也有人認為二者不應混淆。我猜測,如果從 腦成像角度去看,很可能二者就是一回事,都是大腦中某個區域興奮而產生瞭負面的感情。

也就是說壞比好重要。負面偏見可以解釋很多事情。如果向你介紹一位陌生人的時候同時告訴你一條他的優點和一條他的缺點,你更容易用缺點去記住這個人。也許你曾經多次幫一個朋友的忙,他覺得理所當然;一旦你有一次沒有幫他,他可能會非常生氣。

據說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調查:假設給殺人犯立功贖罪的機會,讓他們去英勇地救人,請問你認為一個殺過一個人的殺人犯要救多少人才能彌補他的罪過呢?調查結果是平均要求救25個人!

一個更常見的現象也許是批評和表揚。比如你寫一篇博客,喜歡這篇文章的讀者,最多也就是在 Google Reader 標記一下而已,也可能什麼都不做。而不喜歡這篇文章的讀者則更可能采取行動,要發表一番評論。憤怒出詩人。

這樣一來讀者的負面偏見很可能會造成博客上更容易出現負面的評論。但博客的作者可能也有負面偏見,表揚的評論可能他不在意,而批評的評論他可能很在意,如果是這樣的話結果就不太好看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