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5 23:03:25
我記得第一次看到電腦是在高三的時候(1995年),那時學校隻有一臺電腦,被安置在一個閣樓裡,房間被佈置得很幹凈。那天,我懷著好奇的心,看著那黑白的屏幕,老師正在調試一個程序,光標在屏幕上遊走,感覺太神奇瞭,卻也隻敢靜靜地看著,什麼也不懂。
現在,我那三歲半的孩子,就開始和我搶電腦,肆無忌憚地嘗試任何操作。很多的學生用手機掛著QQ,走路聽著mp3。
這是我們現在必須真實面對的,我們與新時代青少年對數字化的理解。robert把這稱作數字化鴻溝。
來自:天涯博弈——數字化鴻溝
作者:robert
數字化土著與數字化移民
Marc Prensky 在2001年發表的一篇關於教育的研究論文中首次提出瞭數字化移民(Digital Immigrants)和數字化土著(Digtal Native)的概念。 在這篇文章中Marc主要就環境對於人的影響來說明現行的教育模式應該如何應對伴隨數字化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學生。
在wikipedia中對於數字化土著的簡單定義:數字化土著是出生時就已經有數字化科技的一代人,因此當他們是伴隨著數字科技,比如電腦、互聯網、移動電話和MP3等。而與之相對於,數字化移民則是指由於工作和生活需要,才被動接受和學習數字化科技的一代人。
這種簡單的劃分固然並不十分精確,但卻很形象的說明瞭數字化時代開始影響我們的生活之後所造成瞭很明顯的數字化鴻溝。這兩代人在對數字科技的態度、使用的方式、受影響的程度都十分不同,而這種不同不僅體現在和數字化相關的產品、服務中,也體現在新舊生活方式的巨大差異。
在近期的一次《康熙來瞭》中,有一位上瞭年紀的女明星坦誠自己甚至不會回撥電話,遑論發短信。數字化生活並非如同我們想象的那麼理所當然,就像我們的父輩不能理解小孩為什麼會沉迷網遊一樣。
超越與取代
在關於互聯網的發展中一個最常被問及的問題就是,互聯網會影響現實生活到何種程度。
這個問題用“很”,“非常”來回答是很不合時宜的,因為互聯網對於生活的影響已經不再是程度的問題,而需要考慮互聯網成為生活方式的問題。
著名詩人北島有一首超越時代的短詩《生活》,全詩隻有一個字:網。
未 知北島寫這首詩的準確年代,但我的確記得是十多年前看過的。我當然不敢以此來揣測北島是位偉大的先知,隻想就此說明,互聯網的“網”的確清晰的定 義瞭internet的實質——它並非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是傳統生活方式的改造。互聯網改造的也不僅僅是信息和傳播方式,也在改造電子商務和實體經 濟,可以說互聯網所深入現實生活的程度,遠遠超越工業革命對於現實的改造。
在10年前我無法想象通過互聯網可以直接付款和消費,就像我父母 至今也不能想象用skype怎麼可以撥打傢裡的電話一樣。我們的生活方式正在被,和 將要被互聯網徹底“重構”,我們在互聯網時代尋找到屬於這新一代人的思考方式、行為方式,有些是現實生活在虛擬世界的映像,但更多的是基於互聯網的新的標 準和模式。
生活在互聯網中的我們能夠真切感受到互聯網中的信息的無邊界壁壘的傳播(盡管在國內這並不確切),而要驚呼“世界是平的”。我們的父輩也不能理解最多經過6層關系我就能連接到美國總統奧巴馬,嗯,關系,這個詞在數字化土著和移民的腦袋裡喚起的可是很不同的感知。
但我們仍然要懷疑,數字化革命在改造現實的基礎上會消滅現存的一切嗎?我們的報紙、電視還會存在嗎,我們的社區店會關門大吉嗎?我們的失業率是會升高還是降低?馬雲所說的“新商業文明”又會帶來什麼?
這些那些我們都無法給出確切的回答,我們所能以之推論的隻是,我們所習慣的終將被新的取代,我們所抗拒的往往是歷史的洪流。就像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無法再去閱讀竹簡和帛書一樣,我們的孩子也許無法再接受電視機和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