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做個好人

2016-08-15 23:05:06

通過研究一些遊戲,尋找人們的價值取向,是一個很好的思考方法,這符合“真假學習”中提到的實驗“實驗→思考→表達”的過程。在我看到的博客中,最喜歡這樣做的是同人於野和王建碩,看他們的文章很有樂趣。今天推薦王建碩的“做好人的原因”這篇文章。關於好人,在現實的世界裡,名聲一直都不怎麼樣,原因就是“好人”≈“傻瓜”,好人吃虧,那麼通過下面的實驗和分析,不知會不會改變人們原來的看法?

原文:王建碩——做好人的原因

在一個培訓裡,我們做瞭個有趣的遊戲。那個遊戲是一個囚徒困境的翻版,是為瞭證明雙贏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的。簡化來說,是這樣的:

兩個人猜拳。
每個人都可以出剪刀或者佈。
積分規則如下:
若兩人都出剪刀,各得1分;
若兩人都出佈,各得3分;
若一人剪刀,一人佈,剪刀者得5分,佈者得0分。
如此往復很多次,積分最多者獲勝。

如果是你參加這個遊戲,你會選擇以何種邏輯出拳呢?如果是幾百個人,兩兩玩這個遊戲,8個小時以後,最高分獲勝,你又會怎麼玩呢?

局部和整體

如果從個人自私和理性的角度判斷,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出剪刀。在對方出剪刀和佈這兩種情況下,自己出剪刀總比出佈得到更多的積分:

如果對方剪刀,自己出佈,得0分;自己出剪刀,得1分。
如果對方出佈,自己出佈,得3分,出剪刀,得5分。

同時,把兩個玩傢的積分相加,就得到總財富的增加。兩個人都是剪刀的時候,總財富加2,一個剪刀一個佈,總財富增加5,而隻有兩個人都是佈的時候,總財富增加最多,是6。從集體的角度,每個人都出佈最佳。

這是一個雖然遊戲雙方都知道出佈對於整體更加有利,卻又不得不出剪刀的困境。

最優解

在二十年來的競賽中,最高分的算法如下(相見維基百科的解釋):

第一步永遠出佈。
第二步和對方上一步出的相同,以此類推

這是個出奇簡單的算法。尤其是第一招就出佈好像挺傻的,但最終,這種做事準則總能贏得最多的分數。為什麼呢?

出佈,可以說是一個友好牌。他向對方表明自己的善意,雖然這對自己而言危險,等於把赤手空拳的自己把一把匕首交給陌生人一樣。現實社會,會有人真麼傻嗎?

出剪刀,是防衛牌,是不合作的牌,是準備損人利己,或者至少也是正當防衛的牌。

贏得戰鬥還是贏得戰爭

對於永遠出剪刀的人,他幾乎贏得瞭每一次單獨的戰鬥(不是比對手多得5分,也是至少和對手打個平手)。但最終因為

    沒有人會傻到當他出瞭多次剪刀以後依然和他出佈,他每次得到的隻是1分。就算有人因為過於善良或者僅僅是愚蠢,或者他利用第一次接觸的機會,占瞭對方的便宜,得到5分,他的可憐搭檔會因為他的欺負,在後面的比賽中會盡快的被淘汰。他能利用的人越來越少瞭,能夠得到5分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少瞭,直到最後,使出全力也隻能每次1分的艱難爭分瞭。

如 果把這個世界簡單的分為好人和壞人的話,好人喜歡和好人打交道,而壞人也喜歡和好人打交道。最終,是一個好人和好人可以持續生活下去的世界。他贏得瞭所有 的戰鬥,卻最終失去瞭真個戰爭。因為,從你死我活的角度來看,他贏瞭;但從兩人整體的角度,他輸瞭。更多的出現在整體失敗的回合中的人,也不會積累多少的 財富。

對於永遠出佈的人,也是死路一條。沒有原則的“善良”,是沒有原則的放棄自己的利益,是最快被淘汰出局的。

對於最終獲勝的那個僅僅出於自己的私利(就是獲得最多的個人分數),卻展示瞭如下的美德:

    善良。第一個回合向對方表達善意,希望以此找到同樣善良的回應,並開創一路“佈”下去的搭檔。復仇。對於不善良的,背叛的行為,立刻不加猶豫的懲罰。因為對方如果處於一己私利,隻有在受到懲罰以後才會有重新出佈的可能性。原諒。當對方重新回歸友好以後,自己立刻給予友好的回應。

這是個很神奇的結論。它從實驗和推理的角度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要對別人友好,為什麼不要做壞人。

現實的意義

這個實驗的分數設置是有講究的,它模擬瞭我們現在的社會:這不是一個零和遊戲(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是一個可以雙贏的遊戲(隻有合作,才能讓社會總財富增加,自己的那一份也要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