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的想法與別人不同時……

2016-08-15 23:12:45

與人相處,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是想法不同。當我們想的和其他人想的發生很大矛盾或者截然相反時,常常讓人感到無所適從。那當我們的想法與別人不同時,該怎麼辦呢?下面是一位同學的困惑和開復及朋友們的解答,大傢也討論一下。

houbin2007:我是一名大專生,感覺周圍的同學幾乎都不考慮將來的事情,很多人都隻要能拿到畢業證 就行,而我呢,來自於農村,感覺身上有太多的壓力與責任,所以要考慮很多的東西,很多想法自然與他們不同。所以平時根本就與他們沒什麼交流,我們之間就像 兩個互不相關的世界,很少發生聯系。我想問下,我這樣做對嗎?一個人的人際關系好是不是就要與所有的人去交流——即使是強迫自己,強做歡顏?由於以上種 種,我覺得自己在這裡沒有一個朋友,感覺很孤獨,很壓抑,很無助,很無奈,我該怎麼辦?

開復:

我鼓勵年輕人認識到這個社會中的差距,但要用尊重、包容、勇氣在異中求同。無論來自鄉村還是城市,我 們都需要朋友,就像古諺說的“友誼是最大的財富”。當我們能超越物質一元化的觀點,用更寬廣的視野去看人時,就會發現“愛其同,敬其異”的包容心態是一個 進步社會的重要指標。

以後你進入職場就會知道這方面的重要性。與人溝通的能力,情商比智商更重要9倍,也比專業知識更重要。因 為,以後你會改變你的工作和專業,但是你永遠需要與人相處,而且相處的重點在於得到周圍人的信任和尊敬。而且,你不能選擇你的同事,也不能改變他們,你必 須學著如何和各種人溝通、共事。

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怎麼對待你。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是反射性的。你要真誠地對你的同學,總是笑臉迎人,不要在意他們的傢境或他們過去曾如何對你。你不能改變別人,你隻能改變自己。試試看,能不能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別人?

krest:

中國有句古話:道不同,不相為謀也。這句話很消極。有個愛因斯坦的故事(也許是謠傳):據說愛 因斯坦遇見最聰明的人,可以和他們談論哲學,遇見一般聰明的人,可以和他們談論數學,遇見普通的人,可以和他們談論股票。這個故事說明,一個人可以有自己 的志趣,但是也可以同時能和自己志趣不同的人有共同的語言。

不去和他人交流,你就不知道他人的興趣和所關心的事情。不知道這些,你對他人“沒有思想”的評價也許是片面的。也許你在和他們交流的時候,會發現他們並不是沒有思想,而是考慮問題的方式和你不同。也許這些不同的思考問題的角度,對你會有所啟發。

能夠和不同的人打成一片,甚至用你的思想去影響他人,也有助於培養你的領導能力、氣質和廣泛的社會關系網。這種能力和網絡會對你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你不必強裝笑顏,其實除瞭深邃的思想,那些平俗的東西,有時候還是挺逗樂的,要盡情地享受。

曙光413769361:

人生活在一定環境下,就不能不關心環境。你是農村來的,有許多將來的東西要考慮, 我也是來自農村,也曾在腦子裡面裝滿瞭許多現在、未來的東西,也感覺周圍的同學與我的思想格格不入。可是現在看看從前,我認為我當時有些先入為主地排斥瞭 許多東西,並在此基礎上將同學們的一些行為理解偏激瞭。

比如說打遊戲,現在部分人沉迷於網絡或一些格鬥類 單擊遊戲,這固然不對,但是並不是打遊戲的都是浪費光陰的不求上進之人——可是我以前就先入為主地這麼想。即使不認為他們不求上進,我肯定也不會關心—— 我想你也不會關心的,因為有那麼多的事情要去做。但是現在,我發覺有的人打遊戲是有控制地放松,並不是沉迷其中。他們在遊戲中與電腦、與人展開瞭公平的競 爭,當做到瞭原來沒有做到程度的時候會有種發自身心的愉悅,因為他們感覺自我超越瞭。如果你先入為主地排斥瞭,肯定認識不到這點;如果你認識到瞭這點,你 給他們真心的祝賀,他們會覺得你很理解他們,也就願意與你交流。當然,這隻是舉例,我是反對長時間打遊戲的。

總之,如果你能夠換換角度想一想,而不是總從自己的生活條件、生活壓力出發,那麼你肯定會有與他人交流的交集。這並不需要你隨波逐流地去跟隨別人的生活,隻是需要你真誠的關心一些別人的生活,理解別人好的一面。